■孙达
山脚下的村落,处处都是惊喜。
村口的公园绿意盈盈,却有殷红玫红桃红粉红争先恐后地从一片葱茏之中探出头来,将绿色点缀得五彩斑斓。柳叶新裁,已然把那几棵婀娜的柳树装点得鲜明亮丽。不知从哪里响起一声清脆的鸟鸣,划破了山村的寂静。
公园外侧,一条簇新的沥青路,蜿蜒着通向村里的广场,那口古井就在广场右侧。经历了几百年岁月的历练,它本该是一位老态龙钟的长者;然而,在这个欣欣向荣的时代里,它同样焕发出蓬勃的朝气。井口呈方形,井沿用各色鹅卵石修砌而成,看上去既干净又整洁。井壁是四块青石板镶嵌而成,石板下的苔绿由于经常清洗,并不肥厚。井底的泉水不断涌出,水源充足而丰富,可以满足近百人日常生活的供水需要。井旁矗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它的前世今生。
这口井原属村里的瞿氏一门。别看今日璇山下孙氏当家,当年却是瞿氏一族先扎根于此。比起孙权后代的孙氏,瞿氏历史更为悠久,据《宣和博古图》记载,商朝帝武乙时期遗留的青铜器皿中有“瞿父鼎”,商朝帝武乙,子姓名瞿。武乙后裔受封于“瞿上”,后世遂以“瞿父”为瞿姓始祖。这一支瞿氏后裔在村里开枝散叶后,于村里醒目位置建造了瞿氏宗祠。当年村民们饮水都得去深山担水,山路险峻,且多荆棘,若是碰上雨雪天,担水更需冒着生命危险,因此那挑来的山水便格外珍贵。明洪武年间,瞿氏为解决水源问题,大家共同出资出力,在山脚下挖了一口深井,井水清清甜甜,宛如一位青春永驻的母亲,滋养着瞿氏一辈又一辈的后人,使他们再不用受挑水之苦。
有一年,瞿氏族长之女嫁入后来迁入村里的孙家,这女子倒也有趣,不要丰厚的嫁妆,不要盛大的喜宴,唯一的要求是出阁后仍能饮用此水。族长怜女,自然乐于分享,从此此井更名为和合井,意喻一口井,两族人,共享甜水,和和美美。岁月悠悠,此井犹能深一丈,清冽冷澈亦如昔。后来,家家户户纷纷装上了自来水,但吃喝之水却仍不嫌麻烦,担了双桶到井里打水。至于盛夏酷暑之日,更是喜欢用井水浸润瓜果,那滋味比之冰冻,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巧合的是,与我喜结连理的妻子正好姓瞿。新婚第二天,我和妻子首件大事就是在父母的引领下,同去“和合井”,我们夫妻两人合力打上来一桶水,一起抬到家里,烧开后共饮此水。既是对先辈“和合”的纪念与感恩,也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祝福和爱情誓词。
新春第一天,“和合井”也成了网红打卡地,天边刚刚露出鱼肚白的时候,井旁就已经充满了欢声笑语,老乡们或提着水桶,或肩横扁担,说说笑笑围着古井,人多秩序却十分井然,壮的谦让弱的,男的谦让女的,遇上力气小的,那些个力气大的立刻主动帮衬,清清的井水中,满满当当洋溢着幸福和谐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