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地媒体正在曝光许多小区的楼道和地下室等公共区域环境问题,就我接触到的几个小区而言,现场是真的有些触目惊心了。
比如某安置小区地下车库,居民们用铁丝栏杆打造了1600多间“柴火间”,用来堆放杂物;某大型小区,虽非安置小区,但集聚了一大批拆迁居民,单元楼的楼道塞得满满当当,甚至成了老太婆做纸钱银锭的“工作间”……这些场景令人难忘,相信不少朋友对此也并不陌生。
旧物囤积,的确是勤俭节约的体现。放在以前,自己家里杂物爱怎么堆就怎么堆,别人也管不着。但是拆迁安置后,住进高层楼房,自家地方不够,很多居民自然而然打起了公共区域的主意,于是楼道、地下车库,都成了堆积杂物的地方。上面说的那个小区的地下“柴火间”,其实也是社区因为楼道堆积无奈之下进行的空间转移。
这种习惯可以理解,但不能纵容。事实上同样的行为,性质上不能混为一谈,家里是私人领域;楼道、地下车库是公共领域,在这些场所堆积杂物,实际上侵害了全体业主的权益,更可怕的是带来安全隐患,近年来国内时常有这样的事故发生。也许很多人并不在意对公共领域的侵权,但是对生命安全还是要重视的。这样的旧习,最好随着旧房子一起作古吧。
(本报评论员 俞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