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项亚琼 通讯员 华洁 高梦姣
本报讯 奔波在川流不息的马路上,难免出现意外情况。最近,区环卫保障中心的500余名一线环卫保洁人员作业时多了一份安全保障,这份安全来自胸前佩戴的智慧环卫工牌。它实现了智能考勤、位置管理、通知下发、双向语音通信、员工应急处理等功能,而这只是刚刚投入试运行的智慧环卫监管平台助力城市管理的“开始”。
3月底,区环卫保障中心完成了智慧环卫指挥中心建设,有了自己的“数字驾驶舱”。通过一体化平台10个软件模块的部署上线,500余名一线环卫保洁人员、42辆作业车辆、34座公厕以及围垦外六工段垃圾填埋场的基本信息全部录入平台,基本实现区域全覆盖。该平台针对环卫作业场景,结合我区建筑环境绘出了一幅“数字孪生”场景,即一图展示环卫人、车、设施资源分布及作业动态,使环卫要素一目了然。工作人员坐在大屏幕前足不出户就可以对分布在城区各个清洁路段的环卫保洁人员进行统一有序的管理,掌握他们的运行轨迹,同时也可以通过3D模型、GPS等信息化手段,及时、精准地处理各个位置暴露出来的环卫问题,便于直接对作业人员进行反馈。
目前,在城区范围内跑的42辆环卫车“科技感”满满。GPS卫星定位系统以及环卫车上智能摄像头、手唛等智能设备的安装,如同环卫车辆的“千里眼”与“顺风耳”。在实现作业车辆的实时定位与历史轨迹回放的同时,智能车载设备还可根据后台的规则设置,自动对超速、偏离路线、违规停留等行为进行报警,帮助车辆性能、作业质量达到精准化、高效率;在公厕的智能监测部分,配备了智能设备,实时监控公厕环境状况,提升市民如厕幸福感。
“以前对于上述问题的实时工况和动态,我们根本没法掌握,有了智慧环卫监管平台,我们的监管人员就可以借助互联网智慧化手段,有效实现环卫事件管控、清扫质量监管、环卫车辆管理等功能,提高城市管理能力。”该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说。除了全域感知、快速行动的“硬实力”,区环卫保障中心同样注重人文关怀,让平台建设有“知冷知暖”的“软关怀”。比如:平台在为一线环卫人员配备的智慧环卫工牌中,增加了提供恶劣天气预防、工作安全提醒关怀及SOS一键求救的功能,为环卫人员的安全作业保驾护航,让“智慧环卫”更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