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22日 星期三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往事悠悠

记忆深处的运河

  ■木瓜

  她还是照旧一路向东,就如同我儿时看到的一样,带着浓浓的萧绍乡音,带着古老倔强的习性,在蜿蜒起伏的黄金水道中,吟唱着、欢畅着、嬉戏着;流过朝霞映红的田野,流过明月朗照的村庄,流过熙攘繁华的市镇,流过萧然百姓的心田,她就是浙东大运河。

  五六十年前,萧山县城方圆不过几平方公里,那时候的城厢镇到处流动着温润粹美的水网情致,小桥流水,清新古朴,穿城而过的千年运河就是当时的小城中心。

  河南岸的那条街叫上街,它以商业为主,繁荣热闹,商铺店面,五花八门。而隔河相望的叫下街,那儿又是另一番风景,整条街充满了知识的氛围,集结了县城里所有的文化元素。白天幽静清爽通透,到了夜晚人山人海相当闹猛。工人文化宫放电影,萧山剧院做戏文,文化馆里打乒乓,大会堂里有演出,东门干校上夜校,你若是偏爱在夜幕下去下街走一走,那收获的一定是心情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

  流经老城区的这一段运河,城里的居民们喜欢称它为“城河”。那一日,参加城厢街道作协的一次活动去往江寺。江寺坐落在文化路与江寺路交叉路口,原为南朝文学家江淹舍宅而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改作县人民政府大会堂。我八岁那年,曾代表机关幼儿园在大会堂登台演出。

  文化路,早先叫下街,我青少年时期的梦想一直徜徉在这条路上。看电影、听戏、看演出在文化路;借书在文化路;萧山中学上高中,也在文化路;1976年12月30日,我参军入伍整装出发迈出的第一步还是在文化路。

  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城河边做临时工,当时我还不满十八岁。 第一天去中心粮站上班就是收购稻谷。由于打算盘的速度太慢,我调到了文化路上的西门粮站,当搬运工,那是真正的辛勤付出。

  下班后,拖着那双一直在发抖的双腿走出粮站,来到河边,两眼与城河对望,夕阳的余辉在河面上涂抹了一层绯红,喧杂的河道上终于清闲了下来。而此时对岸的河埠头却开始了忙碌,挑水、洗菜、淘米、刷锅、洗碗,再远一点的河埠上有人在洗衣,河里还有人在游水。在我的身后有条里弄叫大成兴,住在里面的人们早早地在弄口和路边占地盘搭铺板泼水浇地点蚊香,做着纳凉的准备。

  市井光景,烟火人间,古老的生活画面正在暮色之中铺展开来,而我眼中的城河似乎变得很宽,很深,很可人,很壮观。

  我与官河(运河)很有缘。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我在衙前新光电厂工作,厂区北面就是官河,当时纤道还在,但已不见了纤夫们的身影,不见了官河上昔日的繁忙。那条曾经让无数文人墨客迷恋的石板小道,已经千疮百孔破败不堪,原因似乎有很多,岁月冲刷,水患肆虐,战乱破坏,年久失修,但最关键的应该是汽车等运输的发展代替了传统的船运方式。

  因为电厂在初步设计时考虑了从官河上运输重油,需要在河边修建一个油码头。我们经过实地考察和反复研究,最终决定在建造码头的同时一并将厂区后面的那一段疮痍满目的堤岸和纤道一起进行整修。码头落成的那天,供应科长小亮还特地去借了一艘机帆船,载着我和几位同事泛舟官河,查看码头修建和纤道修复后的样貌,顺带欣赏江南水乡的恬静与美好。

  打那以后,我经常会去码头上坐坐,与官河近距离地交流,喝喝茶,抽抽烟,听听由远而近的潺潺水声,看看纤道旁那陌上的花开,想想人生的从容与苍茫。

  我始终相信自己与官河很有缘。十多年前,我在转坝头开发一个房地产项目,凑巧这个项目又是在官河的南岸,同样遇上了古纤道的保护问题。这一次,我们就比较幸运了,在争得相关部门审批同意后,经过精心的施工,最终把这一段古迹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失去了的,固然已失去,那些依旧存在的,需要人们加倍的呵护和珍惜,运河、江寺、七座老桥、古纤道,还有沉淀在我们心灵深处的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湘湖新苗~~~
往事悠悠~~~
湘湖诗会~~~
凡人脸谱~~~
朝花夕拾~~~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湘论
   第05版:民生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家居
   第08版:财经
仪式感
走进抗战纪念馆
记忆深处的运河
辛丑中秋
我的大太爷爷
在小巷尽头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