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雄
关于家族里爷爷辈以上的事,我听到的只是传说。
父亲曾经和我讲述过一些事情的来龙去脉,但我总觉得父亲也一定只是听闻,因为那一种表述更像一个传说和故事。后来参与编写湖头陈陈氏家谱,并被委以撰写序言的重任,仔细梳理后好像也才明白了这个大家族的一层关系,但也只是一种关系而已。
直到前几日,我被告知我的那个卧床多年的二婆,最近精神越发不济,怕是很难熬过这个夏日。我便很是心急地去探视,趁机也对藏在心里那么多年的传闻作了探究,故事便由此完整和丰满起来。
我的曾祖父也就是我的太爷爷公望先生与阿见先生是同胞兄弟,我的太爷爷排行老二,而阿见先生排行老大,所以我也应该呼他为大太爷爷或者大太公。这个大太爷爷是个有文化的书塾先生,小时候我曾经在二公家老宅的堂前看到过他的照片,一副古代教书先生的样子。所以追溯起来,我们家后来出了四位正宗的教书先生也就有血脉相承不足为奇了。
大太爷爷在湖头陈的老屋子里是成了家的,而且是繁育了二男一女三个孩子,但在名下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这个大儿子据说是因为大太爷爷婚后几年没有生育,便领养了一个男孩,这就是我所谓的大公。想不到在领养了以后家里便开枝散叶,有了一个亲生的儿子和女儿,儿子排行老二,所以我呼他为二公。大概是考虑到领养和己出的将来总有一些麻烦,在我的大公成年立家后,大太爷爷便在长河老街旁边给他置房子田产让他自立门户。这样长河西兴两地,两房儿子和谐相处,关系处理一直很好。
后来不知是因为丧妻断了弦或者大太爷爷有了添房旺家的愿望,就又有了第三个儿子我叫作做小公的出现。作为农村比较殷实却有文化的家庭,娶几房太太本来就是平常不过的事儿,如果是续弦那更是顺理成章。但事情好像不仅仅只是添房或者续弦。
据说这位阿见大先生看中了王家坞里一户李姓家庭的千金。大太爷爷是住在湖头陈的一处老宅里,这是我小时常去的地方,是四合院的规模,和我们家相距甚近,和我的太爷爷留传下来的宅院相似,都有独立的天井庭院。而王家坞和湖头陈这是两个紧邻但又有着截然不同生活方式的自然村,一个靠水吃水,一个靠山吃山。只是这户李家香火不旺,只生了这么一个女儿,嫁到陈家来,李家从此便断了香火。我的大太爷爷自然也不能上门做女婿。可偏偏男女情投意合,李家的长辈也喜欢乐意,那便就成了吧。于是,我们陈家这位大太爷爷便山里山外都有了房头。一边守着陈家的基业,一面又与李家姑娘有了婚姻之实。曾听族里的老年人煞有介事地说,大太爷爷,每天在家的书塾授完课,便会在黄昏的时候,一袭长衫一根烟斗,手上可能还拎着一些点心,慢悠悠地往王家坞的山里走,这后来便就有了我的小公。书塾先生毕竟是有情怀有文化的人,不仅仅在陈李两家胜利播种,而且播种成果赋予了文化的含义。为我的二公取名叫陈立,希望陈家立起来旺起来。为我的小公取名叫李传,就是要为李家传宗接代,香火再续……
后来,我的父亲做了一辈子教师,我也做了数年的教师, 我想这一切应当都是拜大太爷爷所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