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5版)
无党派——
汇聚慈善力量 助力共同富裕
观点:
激励和引导更多企业主体和高收入群体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推进现代慈善事业,广泛汇聚慈善力量,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单元建设,已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建议:
1.加快发展行业组织,提升专业化水平。加快培育发展不同类型的慈善组织,推动慈善总会转型成为枢纽型、资助型、服务型慈善组织,增强一站式指导服务功能。
2.创新慈善捐赠模式,强化项目化运营。探索新型捐赠方式,设置相对稳定持续的公益项目,通过公益微创投拓展服务领域。
3.大力弘扬慈善文化,促进影响力传播。加强“中华慈善日”主题宣传,营造浓厚慈善氛围,健全激励表彰制度。
4.深化“慈善+互联网”改革,提升数字化水平。依托平台,开辟人人可参与可分享的路径,实现量身定制和公平配置,实时记录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情况并进行自动评估和分级。
5.强化监督管理合力,提升规范化水平。政府部门加强指导、监督和管理,规范制定行业公约,完善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制度。
民建萧山区基层委——
规划好 扶持好 管理好 服务好
让民营小微企业园发挥“大作用”
观点:
创办高质量小微企业园,能够将小微企业集聚起来,成为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有效解决小微企业缺资源、缺配套、缺平台、缺人才等发展困境,是我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议:
1.加强“一张图”规划引领。推进城市发展“多规合一”,把小微企业转型融入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实现同谋划、同治理、同发展。
2.出台“普惠性”扶持政策。实行“平台集中孵化,镇街分类承载”模式,以公平赛道建设为目标,出台普惠性的专项补助政策。
3.提高“数字化”管理水平。开发区级智慧园区系统,建设“一园一档”线上数据库,对园区和企业进行更精准化的帮扶。
4.提供“全周期”服务保障。加快“一件事”集成改革延伸扩面,构建包括工业云、金融云等模块的全产业链一站式物业管理云平台,明确“对口帮扶”单位,设立园区联络员,建立服务热线。
区科学技术协会——
加快低效企业整治提升,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观点:
根据全省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部署,结合我们萧山高水平建设“亚运国际城·数智新萧山”的要求,加快开展全域工业治理,推进存量工业用地有机更新、优化空间布局配置、整治提升低效企业的综合性工作,对实现萧山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建议:
1.转型升级提效能。深化数字化改革,全面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考核。打造多层级产业载体,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和县域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和都市经济转型。培育五企提质量,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优化企业结构。
2.存量改革拓空间。推进工业用地有机更新。引导零散用地置换集聚,优化国土资源空间配置。围绕“三年清零”的攻坚总目标,继续开展整治提升专项行动。
3.机制创新增活力。规范二级市场,破解流转不畅难题;提高工业用地资金池使用效率,充分发挥资金池作用,破解动力不足难题;深化差异化要素供给,破解倒逼不力难题。
九三学社萧山区基层委——
打造我区“十四五”科创新高地
观点:
自区委区政府确立创新强区战略以来,全区上下凝心聚力、强势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仍然面临创新指数与经济大区的地位不匹配、创新载体与高地建设的能级不匹配、创新投入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匹配等问题。
建议:
1.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形成创新发展“合力”。加大财政投入、土地要素保障力度,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的论坛、活动和赛事。
2.积极提升科创平台,激发创新发展“潜力”。积极参与杭州市综合性国家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打造钱塘江科创廊带,持续深化与国内知名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
3.做优企业创新主体,增强创新发展“动力”。把研发投入作为企业申报项目、亩产效益评价等的基本条件和主要指标,集中力量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大力招引各类科技服务机构。
4.打造最优人才环境,催生创新发展“活力”。聚焦未来产业方向,实施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等人才政策。清除高层次人才在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流动障碍。为来萧留萧人才提供国内一流的综合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