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23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渔浦文化中的宋韵之美

宋韵萧山之——
渔浦夕照
义桥出版的《渔浦诗词》等诗集
义桥组织重走浙东唐诗之路活动
寺坞岭晨曦

  三江口,宽阔的江面,孤帆远影,落日余晖,旅人登上渔浦古埠,在码头上眺望三江,吟诗抒情,这是渔浦的美妙画面。地处三江口的渔浦文化既是唐诗文化的重要结晶,又是宋韵文化的集中体现。

  渔浦相传是虞舜渔猎的地方,故名。初为江滨渔村,后为重要渡口。再是建寨、设巡检司、置镇,而后因自然环境的变迁,沉入江底,渔浦的地位被义桥所取代。

  义桥镇在挖掘渔浦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5年,《义桥镇志》编辑出版,这本镇志收录了148首有关咏诵渔浦诗篇。2009年,又编辑出版了《许贤乡志》,辑录了有关渔浦诗词的存目;2010年,编辑出版了《渔浦诗词》,收录了91位诗人共147首有关咏诵渔浦的诗篇,历史时间自南朝到清代,跨度长达1500多年。

  ■文/ 黄坚毅 徐以道  摄/ 徐国庆

  宋诗中的渔浦人文

  渔浦的魅力,首先是其山水风光之美,渔浦落日是天下奇观之一;渔浦江山天下稀,是与钱江大潮媲美的一大景观,许多著名诗人的诗歌文章都对此有高度的赞美和肯定。南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的《富春渚》是第一首咏颂渔浦的诗篇,从此,渔浦便成为历代名家寄托情感、抒发胸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好去处,为渔浦增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桐庐处处是新诗,渔浦江山天下稀,安得移家常住此,随潮入县伴潮归。”南宋大诗人陆游的这一首《渔浦》是写渔浦风光诗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在这首诗中,诗人对渔浦的美景予以高度的赞叹,称渔浦是天下奇妙的一个风景点,诗人在赞叹后突发奇想,愿意把自己的家安置在渔浦这个地方,天天听着潮声,欣赏夜色,安然入睡。由此渔浦成了天下闻名的风景,成为渔浦文化颇具宋韵之美的标志性地段。

  地处三江口的渔浦,的确是一个美丽无比的地方,由于渔浦正是处在三江汇流处,宽阔的江面,鲜红的落日,以及片片的帆船,飞翔的鸥鸟,摇动的芦苇,还有阵阵的潮声,扑面的雾气,这一切都构成了一道无比美丽的风景。渔浦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历代以来都是一个优美的风景胜地,在宋代开始,“渔浦夕照”被评为萧山八景之一,受到了历代诗人的好评。 “钱塘看潮涌,渔浦观日落,浙江两奇景,亘古称双绝。”把渔浦观日落与钱塘大潮并称浙江两奇景,说明在以前,渔浦的影响力已经相当之大。

  另一位宋代诗人沈辽在《渔浦躬师》中写道:“江东江西多旧游,十载重来蓬鬓秋;多愧老师观自在,殷勤渡口送归舟”。把风光美景与旅人情怀结合在一起,让人有一种人境结合、融情于景的意蕴。

  北宋诗人潘阆经过渔浦时,写下了《岁暮自桐庐归钱塘泊渔浦》,诗人从桐庐经富春江一路而行往钱塘江,途中在渔浦过了一夜,因为渔浦的风光无限美妙,所以他很感慨,写下了这一首诗作,在诗中,他感叹于渔浦的无限美丽,纵情于江南的渔光山色。那种觉醒于山川美色的情怀跃然纸上。“久客见华发,孤棹桐庐归。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渔浦风水急,龙山烟火微。时闻沙上雁,一一皆南飞。”一幅宁静而富于诗意的美丽画面跃然纸上,渔浦落日、旅人归棹、江面孤雁,太美妙的画面,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让人有一种无与伦比的美感。读了这样的诗歌,有谁还不想来渔浦一趟,去看看渔浦的美丽景色,过一下神仙一样的世外桃源生活……

  北宋著名文学家,《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先生在一首《送程给事知越州》的诗中,对渔浦进行了极其形象的素描,让人印象深刻:“鸾台倦直出黄扉,渔浦双旌入翠微。阁老清规三省归,使君高兴五湖归。却从江海瞻青琐,聊过丘园戏锦衣。一拂京尘浩南望,蓬莱阁静簿书稀。”

  宋代诗人方夔的《过钱塘旧京》则是通过对钱塘江和渔浦的咏诵,表明了宋韵文化的具象之美。“曾逐东风过风江,人间俯仰隔兴亡。江头潮涸趋渔浦,山下城空失凤凰。漠漠黄埃昏草棘,悠悠陈迹阅星霜。由来离黍游麋地,不分铃鸣替戾冈。”戴栩《渔浦》中的“梦读道经人一笑,却怜疏直有仙风。”韩淲《寄胡桐庐》中的“岂无读书林,松竹护庭宇。蓬莱归路近,此去天尺近。”喻良能《醉题艇斋》中的“平生饱识江湖趣,今日归来鬓似丝。闭户松风惊醉耳,恰如渔浦听潮时”。这些诗句,把古老的集镇邮市、读书人的仙风道骨,以及松竹庭院、潮声似鼓等景象,描述得十分形象,十分到位,宋韵文化的典雅大气,恬静淡然,仙风道骨都在这里有一种形象的诠注。说明宋韵文化更是一种士人的向往,寄情山水烟波,以求醉卧江波、肩背长剑、弹琴吟歌,看潇洒落日,听潮起潮涌,从而在精神上获得一种惬意和释然。

  渔浦集镇,古往今来,舟楫往返,商旅云集,熙熙攘攘,是钱塘繁华的延续场景,本来就感情十分丰富的诗人们,他们住在渔浦这个繁华地段,面对落日,头枕江潮,怎能不产生一种乡愁怀梦的情愫。宋朝诗人姚镛在《夜发渔浦》这样写道:“为亲从薄宦,不复计修程 。断浦迎潮别,孤帆带月行。”在烟雾暮色中,他孤帆带月行,虽然地处渔浦,但他的心却是凄美的,因为他想起了远方的家乡,一股乡愁的情怀和诉说油然而生,富有意境美感。“秋来江柳变,夜久水烟生。前路犹淹泊,凄其赋远征。”显然诗人在远方的时候,也是他最思念家乡的时刻,而渔浦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成了诗人们排遣心中忧伤的一处乡旅情怀。

  宋朝诗人真山民的《渔浦晚秋旅怀》是这样发挥乡愁的:“邮亭冷雨孤灯夜,渔市斜阳一笛秋;是处山川即吾土,仲宣何用怯登楼。”在这里,诗人写得更明白了,冷雨下的邮亭让人思念,孤灯下的夜色让人想家,到渔浦的市场去看一看,暂却把渔浦当成自己的家乡吧,把此处山川当成家乡,那么你就去登楼看看北方,你还有什么好挂念呢,诗人就用这样的方式来排泄心中的思念。读到这里,我认为埭上名士黄元寿有一首《渔浦烟光》与真山民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桐江尽处泊渔舣,市散归来酒一罂;闲煞渔翁三弄笛,焱烟凫出数峰青。相同的场景,相应的感悟,从而散发出一种恬淡而雅静的牧歌式生活情趣。

  “渔浦东头几问津,风波依旧怀客新;云山千里劳乡梦,萍水经年少故人。楚舟候潮舟似蚁,吴儿歌调月如银。推逢无那霜华重,多少寒威层早春。”这是明代诗人陈良贵写的《渔浦》。这首典型的怀乡诗,表达了一个游子在外对家乡的寄望。其中“云山千里劳乡梦,萍水经年少故人”历来为后人称道。

  现在,渔浦已经成为全国各地诗人学者探寻唐诗的朝圣地,追寻宋韵之美的新地标。他们相继来到渔浦,写下了许多有关渔浦的诗歌,也为当地做深做足宋韵文化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宋诗中的渔浦商贸

  宋代以来的渔浦,除了美丽的风光,还是萧山的一个重镇。据《嘉泰会稽志》记载:“新义乡在县南三十里,管五里、前濠里、莫浦里、峡下里、冗里、河由里。”在渔浦渡口附近,逐步形成闹市。“宋设渔浦寨,为县内四寨之一。渔浦寨属萧山县,额四十六人”。说明当时有官编额定人员四十六人。后来渔浦寨改为镇制,渔浦镇在县东南三十五里,设立了渔浦税场、酒务、监务、盐务、驿务等机构,是当时萧山相当完备的一个官家机构,志载“渔浦税场在县南三十五里,酒务在县南三十四里二百二十步。渔浦盐租额二千六百七十三贯五百八文,递年趁到四千九百十贯四百二十八文。渔浦酒租额一万五千二百九十五贯六百十九文。”依据资料记载,渔浦是当时萧山最大的集镇,所收缴的酒务、盐务等税额都在萧山名列第一。渔浦当时的繁华和发达可见一斑。

  由于集镇的扩大,加上官府各类机构的设置,渔浦成为当时浙东的一个重要津渡和繁华集镇,诗人汇流,商旅云集,南来北往,十分热闹。而且渔浦也是一个交通要道,从此可以直达浙东、浙西的许多城市。加上渔浦有美妙的落日、江潮听月的风景,及三江汇流的地理位置,因此名声大振,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当时有许多诗歌都记录了渔浦商贸繁华的场景,如南宋大诗人陆游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渔翁持鱼叩舷卖,炯炯绿瞳双脸丹,我欲从之逝已远,菱歌一曲暮江寒。”在这里,可以看到渔浦这个集镇的繁华程度,当夜色降临,一艘艘渔船来到了渔浦集镇,渔民们把刚捕获的新鲜鱼儿放在船舷上,还没有等他们拿出来,岸上的人们就迫不及待地在抢船里的江鲜了……

  “客子孤舟傍晚沙,隔江人说是京华。缘山一带烟笼过,中有王侯百万家。”这是宋代诗人林希逸在感受了渔浦的商贸繁华后,写下的《泊舟渔浦吴山作》。他在诗中感叹,我住在渔浦的客栈里,傍晚时分的渔浦,没有想到是这样的热闹,好像是到了京华都市一样的感受,消费能力有这么强,繁华程度有这么高,莫非这里住着的是王侯人家吧……

  在宋代诗人何梦桂的《书庙山驿》一诗中,渔浦则是另外一番富饶繁荣的场景:“一弄人家白板扉,数间驿舍粉墙围;舟师聚泊渔为市,使客稀来马脱鞿。江转潮心渔浦震,天低云压燕山微。太平有象边无警,打鼓邮亭落落晖。”看江边渔浦古镇,一排排的商铺店家,彰显繁荣集市,弄堂的人家都用白板扉装点门面,作为驿站的客舍也很宽大,特别是许多归来的渔船都停靠在江边,客人们把马鞍卸掉,放在客舍里,让马吃着草,休息一番,然后自己悠闲地去集镇上、盐站、鼓所、邮亭这样的地方走走玩玩,这样的太平景象,让人心动不已,真是一派热闹而繁华的江南集镇景象。

  打造中的宋韵地标

  渔浦三江口从唐宋开始,就是萧山的三大古镇,到宋代更是成为繁华的古镇,渔浦寨、盐务司、兵站、驿站、鼓所,各种设施和功能配套齐全,成为钱塘江上一个繁华集镇,宋韵文化逐渐形成。

  2012年以来,义桥为恢复渔浦宋韵做了大量工作,建造了15000平方米的渔浦诗意林公园,公园里塑有陆游、苏轼等宋代诗人的铜像,在集镇诗词公园,还有陆游与当代居民的对话景观要素。编制了《渔浦风光带规划》,未来将在渔浦核心区域建成渔浦寨、渔浦司、渔浦盐务、酒坊、古埠、码头、兵站,占地面积200亩,以恢复渔浦宋代的繁华景象,使之成为钱塘江沿线宋韵文化不可多得的传播场所,为打造渔浦休闲旅游业而努力。同时,出版有关渔浦文化的著作,编印出版了《渔浦诗词》《浙路诗心》《渔浦论文集》《渔浦出发》等书籍。建设好一批地标性宋韵建筑,目前已经建造了义桥展示馆、非遗陈列室等展馆,提升了义桥渔浦在宋韵文化中的地位。举办了首届钱塘江诗词大会,邀请全省四条诗路沿线的宣传文化部门负责人齐聚义桥,共商钱塘江诗词之路建设。2022年,又改造义桥老街,提升印象老街的宋韵时光,在里河古街建设好钱塘江诗词展示馆,大量引入宋韵文化元素,展示宋韵风情,从雕塑、影像、书画、音响等多角度、多画面彰显渔浦文化的宋韵之美,更生动而具体地展现宋韵文化的魅力。而更令人向往的是在罗峰山上,义桥将集资2000万元,对罗湾山及罗峰寺进行整体打造,按照宋韵文化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着力改造和提升周边景点,在西南坡平台建观景台和罗峰晨光景区,整理扩大罗峰晨光和优罗竹梦向东北山间延伸,在鸡笼顶就可远眺三江口渔风光,使宋韵文化与渔浦文化连成一片。配套建设好停车场和盘山公路、茶吧、筑梦廊,方便游客上下山,使优罗湾山恢复原有的宋韵文化味,成为萧山独一无二的宋韵佛教文化基地。如今,义桥镇已打造成萧山区非遗主题小镇,结合推进美丽城镇建设,大力建设具有宋韵文化的硬件设施,进一步改造和提升渔浦文化的宋韵文化魅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宋韵萧山之——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经济
   第04版:文化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文化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教育
渔浦文化中的宋韵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