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城社区:三大变革 实现农民向市民蜕变

扫一扫二维码 查看更多内容

  ■首席记者 童志辉 通讯员 黄钰纯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对于所前镇南城社区的夏师傅来说,过得既忙碌又有意义。身为居民志愿者的他,每天一大早就在业委会的组织下,与大家兵分三路在社区开展除险保安巡查。

  南城社区位于所前镇集镇中心,属于城郊结合部社区的典型代表。辖区总面积1.08平方公里,共有住宅小区5个,总户数1761户,常住人口3800余人。在住进小区前,绝大多数居民都是土生土长的萧山农民。

  “有些年纪大的人,还存在一些老思想和不良习惯,比如烧银锭元宝,随手乱扔垃圾等。碰到这些情况,我们会及时劝导。”社区工作人员贾淑君说:“农民住进了小区,他们的身份转变了,但是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价值观念还停留在农村。”

  城乡社区现代化建设中,人的现代化是核心要义。南城社区以人为核心,在现代社区“六个体系”框架下,通过服务、治理、思想三个维度的变革,从一个楼道堆满杂物、思想观念陈旧的城郊结合部社区,蜕变为线上有微治理平台、线下有精品社团的“时髦”现代社区。

  在南城社区党支部书记徐丽红看来,转变居民思想观念的第一步,就是加强沟通。今年4月,随着“阳光南城”线上微治理平台正式运营,居民扫码加入平台,通过微信就能“全程无感”地享受服务。采访当天,有居民在平台留言,因为人在外地暂时不能回家,希望社区工作人员帮忙照看家中年迈的父母。接到信息后,社区工作人员立刻出发前往老人家中。

  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南城社区上演。不管是寻求帮助,还是反映问题,社区工作人员总是能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目前,“阳光南城”共有1412个居民好友,这意味着每个家庭中至少有一位成员能通过微信直接联系到社区。

  为实现治理之变,南城社区以数字化推动治理精细化,根据小区、政治面貌、地域等设置48个标签,对好友进行精准分类。截至目前,社区已向居民精准推送文明宣传、便民服务、气象预警等内容近300次,累计发送内容超过21万条。

  今年6月,外省疫情外溢,给社区疫情防控带来极大压力。“阳光南城”微治理平台向居民推送“返乡申报”通知,原先需要多个工作人员挨个打电话花一整天才能完成的工作,仅用5秒钟就完成了。

  微网格联络群在加强居民之间联系的同时,也催生出社区先锋自治的居民队伍。居民自发成立安全隐患自查志愿服务队,与镇消安办、微网格力量、物业联动,每月走访检查小区安全隐患。一旦发现问题,就在微信群内“一键上报”定位、照片和问题描述,并对共性问题“线上直播”,实现举一反三闭环整改。

  现代社区建设不能“剃头担子一头热”,不能成为政府和干部的自娱自乐,居民才是社区建设的主力军。通过线上微治理平台和线下互动活动,南城社区还培育出一支 “善对话、会说话、能发话”的居民骨干力量,103位骨干中,党员占到半数以上。他们作为传播文明新风的“催化剂”“放大器”,主动引导居民转变观念,乱放红旗、楼道堆积杂物等行为慢慢变少。

  此外,南城社区还有几个小有名气的精品社团,如南城跑团、南城摄影团、舞蹈社、太极社团等。各社团把兴趣相投的居民聚集到一起,大家空余时间互相切磋技艺,碰上社区举办活动各个积极参与,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社区凝聚力。太极拳社团成员马宝荣表示,每次参加活动都很开心,通过运动大家的精神面貌越来越好,碰到什么事情都会互帮互助。

  “现代社区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锦上添花,而要让居民可感、可知、可享、可及。”让徐丽红欣慰的是,通过三个维度的变革,今年以来,南城信访量同比下降80%。而居民向社区发来的点赞和支持,更折射出他们实打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经济
   第05版:企业
   第06版:天下
   第07版:生活
   第08版:财经
南城社区:三大变革 实现农民向市民蜕变
红色展馆 受欢迎
“萧山·红领通”村社书记使用情况座谈会召开
区文旅局:营造文明旅游环境 让文明与风景同行
扮靓夜空 市心南路杭州南站完成亮化改造
叶永浩:推动文化养老,点亮银辉添彩共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