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冬萍
“来了!他们来了,他们终于来了!”11月15日9时,一辆满载着当年知青的大巴驶进进化镇傅墩村,闻讯赶来的村民纷纷涌到车前相认,一声问好,一个握手,一个拥抱,穿越了48年岁月的情谊瞬间都被释放了出来,这是山河安然故人犹在的欣慰!
1974年春天,傅墩村迎来了这样一批城镇青年,说是青年,实质还是些大孩子。他们朝气蓬勃,天真无忧,在劳动中,肩膀和手掌很快磨出了茧,稚气未脱的面孔早被太阳晒黑,却不喊苦,不喊累,把人生中最好的年华,默默奉献给了傅墩村这个第二故乡!
一晃眼很多年过去了。历届傅墩村村委领导,一直惦记着这些当年为村里吃过苦做过贡献的知青们。经过多方查找联络,这些1974年来村插队的知青被召集到一起。
村委会现任领导做简短欢迎词后,把会议交给了当年的老领导主持。老领导陈定轩、陈建华、陈黄根均到场,他们深情回顾以往,细诉那峥嵘岁月发生过的动人故事。当时的民兵连长陈兴财,对这批知青最是熟稔。他回忆说,当年村轧石机厂的碎石子想运到上海,就是靠在铁路段工作的知青父母帮忙,才得以在车皮异常紧张的情况下顺利发送。
而知青杨水明念念不忘的是当年村民送给他们喝的米酒,说至今仍醉在心头。
周志明认为,让这些当年的知青相聚畅谈,这是对他们当年工作的认可,非常有意义。
唐丽华,一个气度雍容神情恬静的成熟女性。她微笑着总结: 做知青是人生一种宝贵财富,因为我在农村这样苦过,锻炼过,摔打过,后来不管做什么事都不怕了,也不那么难了,所以我一直很顺利。
的确,在众多知青的心里,傅墩的日子就是岁月最好的样子,是同往事乃至万物和解的样子。拥有这种从苦难中开出花来的良好心态,不管在哪个阶段,这样的人都是美丽的,人生自然平顺很多。
所有在场的知青,都淡忘了往昔岁月的艰苦。他们说起窦兰娣稻子割得快,还被割破了手指;老实人杨永海只埋头苦干,承包了烧饭做菜后,常常翻过山岭去华家垫挑柴——都只是陈述,那些重担在肩气喘如牛挥汗如雨的艰难,一字不提。仿佛那些磨难都被放进了时光回收站,记忆里只愿存留快乐与轻松。
都是被磨砺过的老人了,千山万水之后,圆润,豁达,通透,唯有对生活浓浓的热爱依然洋溢全身。
又乘车环村徐行。看着傅墩如今的面貌,条条道路平整通畅,新楼密布,庭院漂亮,连管道煤气也已入户,皆有感叹。感叹如今的傅墩村,比之48年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好了,变富了,变美了,每个人心情无比激荡。
村委工会在村口农庄,已精心安排了丰盛的家常菜。土鸡、红烧猪蹄,山上刚锄来的冬笋,各式的农家蔬菜,热气腾腾摆满了桌。酒满上,齐举杯。意欲弥补知青们当年长达四五年的辛苦劳动,还有忍受过的饥饿!
吃完饭,团队开拔到最让知青怀念的地方——知青点。一排七八间的二层楼,屋顶刚被现主人翻新过,院门落了锁,透过门缝,看到了一地蔬菜。
这个当年的知青点,知青搬走后办过唱针厂,后为村委办公室,再成伞杆厂。几经变迁,除了老旧了些,至今保存完好。
院里有一棵粗壮的玉兰树,问及知青,说那时没栽。现任村领导问起门前以前什么样子。异口同声回答: 没有这一排排的房子,是田畈,很高,人站上面感觉要掉下去,下面是稻田……
回忆再次排山倒海呼啸而来,他们看见了自己年轻时的模样,看见了傅墩村当时的模样,看见了田间劳作的场景,看见了自己的成长,看见了从这里走出去的更广阔的世界。
日月会铭记这一切。所有人的努力不会白费。我们奋斗过,我们无悔!
终是到了分别的时候,大家的眼眶都湿润了。工会领导陈洁手捧着知青们捐出的五千元钱,感动莫名。殷殷嘱咐知青们常回村里来看看,傅墩村永远迎候着自己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