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06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下人》 一首新发现的沈定一诗作

  ■文/ 吴焕根

  许德邻编的《分类白话诗选》出版于1920年8月,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总集,收录了1916年至1919年新文学运动初期发表的白话诗250余首,分为写景、写实、写情、写意四个大类,由上海崇文书局出版。该书收录新文学倡导者、中共早期组织成员、衙前农民运动组织者沈定一(玄庐)的白话诗16首,其中15首署名玄庐,一首署名沈玄庐。

  将上述16首诗作与“民国”十九年(1930)四月吴子垣编、民智书局发行的《玄庐文存》和杭州师范大学陶水木教授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的《沈定一集》进行对照,发现这首署名为沈玄庐的《乡下人》未收入《玄庐文存》和《沈定一集》①。全诗如下:

  秋风起/娘儿要添衣/哥儿肚里饥/忍饥挑了一担菜/黑早挑向街头卖/卖菜本来不犯罪/哪里知道要完税/收税作何用/罚则翻比菜价贵/巡丁虎/卖菜乡人是只狗/里用得你/开口,不如撇却担儿走/    未到十步便回首/频频回头看,脚步渐渐慢/脚步虽慢不敢停/只想强益〔盗〕发善心/哥儿真是乡下人。

  虽然署名不同,笔者以为,“玄庐”和“沈玄庐”是同一作者,即沈定一。查《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一集附录《目录、索引·“觉悟”(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分类目录》的“九月”部分,有“乡下人(诗)玄庐28”的记载。据此推测,《乡下人》一诗,发表于1919年9月28日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许德邻对沈定一想必比较了解,在编《分类白话诗选》时,将这首诗的署名改作“沈玄庐”,又由于疏忽,没有将书中同一作者的作品署名予以统一。而且在编印过程中,强盗的“盗”错成了“益”,也没有校对出来并加以改正。

  对新诗收录比较详细的《中国新诗编年史》①,对《民国日报》及其副刊《觉悟》上作品的收录,自1920年始。这首《乡下人》由于刊载在1919年的9月底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所以出现了遗珠之憾。

  因为是白话诗,100多年后的今天,大家还是一读就懂:秋天到了,家里缺粮少衣,小伙子忍着饥饿挑了一担菜上街去卖。街上的巡警和收税人员猛如虎、气如牛,卖菜不仅要缴税,还要罚款,罚款数额超过了菜价,而且不许小伙子申辩。小伙子只好忍痛将菜连同担子一并丢掉了。但毕竟是自家的农具(扁担、箩筐等)和劳动成果,小伙子还是舍不得。在离开的过程中,他频频回首,放慢脚步,希望强盗发善心。最后一句是作者的评论:“哥儿真是乡下人”,没有见过世面,街上的巡警和收税人员都是强盗一样的东西!

  这首诗与作者同一时期的诗作,如《种田人》《爱》《忙煞!苦煞!快活煞!》《除夕》《农家》的风格一模一样:同情劳动人民,谴责军阀政府及其爪牙。

  这一时期正是沈定一接受马克思主义影响,逐渐信仰社会主义,为随即与陈独秀、俞秀松等一道创立中共上海小组,进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回家乡组织发动衙前农民运动奠定了基础。

  这首诗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沈定一早期的文学观点和政治、思想观念发展变化情况,提供了又一证据。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调查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文化 悦读
   第07版:专版
   第08版:公益
《乡下人》 一首新发现的沈定一诗作
以自由为名
是什么如此打动人心?
《萧然茶韵》:茶文化与教育的美丽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