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祝美芬
那次,在麦家理想谷,第一次看了《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书不厚,看了两小时便看完了。这本书是书信体,是海莲·汉芙把她与弗兰克的书信整理而成的。此书一开始看,便被它吸引住了。一方面是因为书信特有的真切感,更重要的则是因两位主人公间那份在书信来往中流露出来的质朴恒久的诚挚情感。
这是一份怎样的情感?它非常内敛。素未谋面的两人在长达二十年的书信交往中,这份情感都是借由书信默默传达。在开始一段时间的书信交往中,作为美国女子的海莲·汉芙倒是相对不受拘束,随性畅意地表达。如果说她第一封信还是恪守陌生人间书信表达的那番客套严谨的话,那么随着交流的频繁与彼此的逐渐了解,后面几封信的书写,便逐渐流露出了她率真、敢说敢做的这一面。而作为英国男子的弗兰克,则拘谨得多。由于英国固有的绅士做派影响,另外由于他所写的书信皆为书店公函样的文本,它们都需存档,这类工作类的留档文字书写必须符合特定的规范,只谈工作,不能随性表达个人情感。但就是这样一方需要克制的表达平台,在二十年的书信交流中,读者也不难读出潜藏于内敛之中的那份日渐浓郁的真挚情感。
就拿弗兰克来说,虽然他的行文一直比较严谨内敛,但从他写的这些信中先后的开头称呼与最后署名处的细微变化,还是可以窥见其中的情感变化。从一开始的尊称“敬爱的汉芙小姐”到后来的“亲爱的海莲”,最后的署名从一开始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 弗兰克·德尔敬上”到后来的“弗兰克”,直至最后一封的“想念您 弗兰克”。对于弗兰克而言,这些变化细微且巨大,这说明他对海莲的感情是越来越深了。在一封书店女店员给海莲的来信中可以知道,这位弗兰克俨然将给海莲的回信权独自“霸占”了,其他人想回信都没机会,只能偶尔偷偷写一封。可以看出弗兰克是把自己视为有权给海莲回信的理所当然的“唯一”了,明眼人都能发现他对海莲的“不一般”。
而海莲这一方,她则自由大胆得多。当有了一段时间书信交往与书籍代购来往之后,便把本性展露无遗。从一开始尊称“诸位先生”到“亲爱的弗兰克”,再到有时没有称呼直接写正文,好多封信中语气十分任性,又十分可爱。如其中一封信开头直呼“大懒虫!”还有一封的开头就是霸气直露的一句“指责”——“这哪是佩皮斯日记呢?倒是给我交代清楚!”从这些任性的语气与称呼可以看出,两人已非常熟悉,熟悉到可以卸去人际交往中的“伪装”,敞开心怀随意而谈。
当读到弗兰克最后那封信落款处的“想念您 弗兰克”时,不禁被深深触动。一向书信表达内敛、严谨的弗兰克,终于写下了长久潜藏于内心深处的那句心里话——“想念您”,虽仅仅三个字,但它的分量却非同一般。纵观他的全部回信,从没有如此直抒胸臆的表达。当读到这里时,内心不由地被深深震撼。字少情深!在此处尽显。
非常遗憾的是,写下这封信两个月之后,弗兰克不幸得病不治身亡。至此,这封信成了他给海莲的最后一封信!这份异国“情缘”也由此终结。
二十年,未见一面,只有书信交流。在好几封信中,弗兰克多次表达了期盼海莲·汉芙能来英国走一遭的希冀,但终未能如愿。海莲·汉芙也非常期盼自己能去英国走走看看,但由于经济窘迫而始终未能成行。当然,造成这窘迫的其中一个主因便是她在花钱购书上从不“节约”。
当海莲获知这一噩耗后,悲痛万分。她虽然写信时随意任性,但终究是始终没有表达过自己对弗兰克的感情。
在弗兰克离世之后,她在给一位去英国旅游的朋友凯瑟琳的信中充满伤感与遗憾地写道:
我正在整理书架,现在抽空蹲在书堆中写信给你,祝你们一路顺风。我希望你和布莱恩在伦敦能玩得尽兴。布莱恩在电话里对我说:“如果你手头宽裕些就好了,这样子你就可以跟我们一道去了。”我一听他这么说,眼泪差点儿要夺眶而出。
大概因为我长久以来就渴望能踏上那片土地……我曾经只为了瞧伦敦的街景而看了许多英国电影。记得好多年前有个朋友曾经说:人们到了英国,总能瞧见他们想看的。我说,我要去追寻英国文学,他告诉我:“就在那儿!”(笔者备注:这里的“他”就是弗兰克。)
或许是吧,就算那儿没有,环顾我的四周……我很笃定:它们已在此驻足。(笔者备注:这些书都是弗兰克帮她在英国四处淘来的。)
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几个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斯先生也已经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一份感情,在对方已过世、无法再得到回应时才得以如此酣畅地“表达”,这是一份多么悲情的告白。这份心痛,只有当事人海莲才能真正体会。在二十年的书信交流中,她一直表现得爽直且不乏美国式的轻松幽默,有时给人一种“中性人”之感,从来不曾给人有过软弱的一面。而在这封信中,前后好几处的表达都非常女人化,比如“我一听他这么说,眼泪差点儿要夺眶而出。”又比如最后那句令人心痛的话:“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一份诚挚深沉的跨国恋,其实早已潜藏于二十年之久的书信交流之中。只是双方都没有捅破这层纱。一段真挚感人的恋情,而结局却是如此令人遗憾、令人感伤。虽然它本身是如此美丽!
看完全书,在合上它的那一刻,我知道自己无法继续在此逗留,哪怕片刻。因为心中有一股无法名状的心痛直袭而来……甚至让我感觉到短时间内无法再去触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