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孙麦
看到温斯顿的时候,脑海中想起的却是安迪。
《一九八四》中的温斯顿·史密斯在大洋国的真理部工作——篡改历史。温斯顿明白党的真相,他不愿意当“人体录音”。来自童年的模糊印象让他产生怀疑的意识,这种怀疑让他的内心备受煎熬,使他陷入无边的孤独中。奥兰布的出现给温斯顿带来了勇气,帮他缓解了他的孤独。但悲剧的是,奥布兰只是把这当作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温斯顿无法抗拒奥布兰的魅力,他是敌是友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是个可以与之交谈的人,最终在奥布兰的改造下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牢笼自由者”,享受着井底之蛙的“自由之光”。他终究活成了卢梭笔下的“自以为是一切的主人的人,其实更可能是一切的奴隶”。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蒙冤入狱,监狱像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大多数人屈服于强权的势力,不敢反抗,又或是在试图挣扎后希望破灭,也趋于顺从。图书管理员老布这一角色便是“制度化”最好的象征,老布在得知被假释后害怕自己与外面的世界无法融合几乎崩溃,在被假释后,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安迪监狱里最好的朋友瑞德在监狱里长袖善舞,却同样对外面世界充满恐惧。
但安迪是无数被“体制化”了的囚犯们中始终坚信自由的那一个:他用杰出的理财能力赢得了狱中所有人的尊重与喜爱;他用N年坚持不懈的申请信,争取到州政府的资助,在狱中建立起图书馆;他帮助典狱长清洗黑钱做假账,赢得了典狱长的信任,但安迪却从未沉沦,他偷换了账本,转移了巨款,举报了典狱长……他战胜了漏洞百出的制度,战胜了冷酷无情的时间,战胜了一切,成功逃离了的肖申克,实现了人生中最美的蓝图。
两位主人公所追求的都是身体和思想上的双重自由,所面临的危机都是群体的同化。《一九八四》被温斯顿所期许的“如果有希望,希望在无产者身上”,事实上这些无产者狂热、残酷且冷漠,他们一面对“老大哥”表现出狂热的崇拜,一面又对仇恨会中的“戈斯坦因”表现出极大的愤怒,整个国家的人民处于一种癫狂的状态之中;《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告诉安迪:“起初你对监狱恨之入骨,然后你对它习以为常,时间够久之后,你会变得无比依赖这里,这就是‘制度化’。”
在我看来,后者的“制度化”比《一九八四》中“老大哥”的思想控制更可怕,因为后者在无形中剥夺了我们的自由生命状态,而我们对此却毫无察觉。
但结果是,安迪赢了!
当我对比着两位主人公的人生时,我忽然明白两位作家竭力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是什么了。“我是异端中的异端,我是桎梏中的自由。”奥威尔真正想鼓舞的,是这时代中叛逆跃起、倒刺般挣出希望的那个载体。温斯顿的失败更是为了启迪世人:当我们想要什么的时候,不仅要在心里渴望,更需要在行动中不懈探寻。
愿我们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个安迪:坚守初心,以高度的自律实现自我解救,奔赴属于我们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