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王肖君
“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2006年,吴晓波在38000英尺高空飞机上,为《激荡四十年》写下这样的题记。
吴晓波说的“万物”,其意象指的是中国的企业。早在1997年,北京的经济学家魏杰曾下过一个预言:“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阶段,非常痛苦,我估计再过10年,现在的民营企业200个中间有一个保留下来就不简单,垮台的垮台,成长的成长。”
当时间轴从2006年指向2022年年末时,“万物”中的一分子——萧企,也经历了这样的大浪淘沙。获得成长的企业,都有了一套独特的“生存或生长之道”,就像在森林里,既有苍天的大树、茂密的竹林,也有攀树而生的藤蔓,但都各自“常青”着。
前阵子去了一趟传化大厦,他们的展厅重新翻修过了,入口那口大缸和老旧自行车装上了玻璃防护墙。展厅里,你会看到最熟悉的绿色包装的传化牌洗洁精,还有很多你不熟悉的研发品。
1986年创业的传化集团是萧山老牌民营企业。她犹如一株百米大树,不断分出枝丫,涵盖化学与新材料、智能物流、科技农业、科创产城领域,横跨了三产。
一般来说,国内一些知名化工企业都选择纵向发展产业链,就像“大树型”高资金量发展模式。虽然传化的每个分支领域发展各不相同,但在老本行的化学与新材料领域,传化化学聚焦的是往下游走,走出了一条以材料为根的“竹林式”横向发展模式,就像竹林一样,每到春天总是横着冒出鲜嫩的竹笋,再长成一片新的竹林。
由此,传化化学有固定和不固定产业,固定的产业不断地进行内部迭代升级,不固定的就做“开发前移”,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解决不断更新的终端需求。比如,抗疫中我们见到最多的是“大白”,传化虽然不直接生产防护服,但防护服中的几个关键技术点还是与他们相关,比如阻隔涂层、防水剂、抗静电层和蓝色密封条的运用,才能让防护服真正担得起“城墙”二字。
相比于大树和竹林式发展模式,义桥龙头企业杭州中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生存之道,更像是一味深钻的葛根。中泰30年钻研生产座椅底盘,目前已有七大系列1000多种型号,并成为亚洲第一转椅底盘生产厂家。就像创始人倪永兴所说:“中国市场很大,不要东打一枪,西打一炮,好好做一样,就够你吃的!”中泰的定力,就是能控制住那股不可遏制的投资和扩张冲动。
回望来途,再瞭望未来,制造业仍然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推动萧山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核心引擎。而萧山经济活力的一大来源,就是不同企业不同生长模式的共同作用、共同发展,是萧企内生韧性和黏性的驱动。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被强化,也激发着众多萧企的发展信心。也许,过去只是“跟跑者”,未来可能会做“领跑者”或“并跑者”。通过增强内生动力,才能在双循环格局下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进而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分到一杯羹。
在理性复归的大时代,愿更多萧企能找到自己的生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