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张旭
“有钱无钱回家过年,欢迎你们回来。”12月3日,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委副书记、县长梁高武公开喊话在外打工的游子,获得点赞无数并成网络热搜。一曲“老掉牙”歌词的引用,为何激起网友的共鸣,恐怕是这两年没能回家过年的补偿心理作祟。
团圆,是春节永恒的主题。回家过年,和家人长辈团聚,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更是一种执念。车票再难抢、路途再遥远,也难以抵挡吃上一顿团圆饭的归心。究其根源,这是中国人千百年来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文化传承。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也有家的影子。
笔者曾长期关注一位外地来浙江务工的短视频拍摄者。随着过年的脚步临近,他的短视频所传达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今天多加一天班,腊月能早一天回家。”他在近期的一条短视频中如是说,过年回家享受的是一份亲情,更是一种归属感。或许,这种归属感正像费孝通老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2020年初袭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很多人回家过年的“道路”变得并不平坦,就地过年也成为近两年的普遍倡议。“马上就要到的春节,真想回去亲眼看看家乡啥样子了,孩子长得多高了。”一个连续两年在外就地过年的游子满怀深情道。离家时间愈长,乡情与亲情变得更为强烈,回家过年团圆的期盼亦愈加迫切。
群众有所呼,政府有所应。
兔年的春节来得比较早,距今还有不到40天。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再次发布新制定的十条优化措施,全国多地的火车站和机场陆续发布公告,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和健康码。政策的优化调整,为过年回家之路层层“松绑”;家乡的深情呼唤,更让在外的游子“心头一颤”。
打通过年回家之“路”,这是国家对民心民情的一次呼应,也是责任担当的体现。严格执行现行疫情防控措施,这是每个归家游子对于国家的一份责任与承诺。
当然,能回家过年自是好,我们同样也不能忘怀那些因为特殊原因需要异地过年的群体。既要让游子感受到所在“当地”的温暖,也要让他们牵挂的“家乡”的亲人们过得暖心。“有情便是年”,这或许是最好的诠释。
此心安处是吾乡。回家过年也好,异地“留家”过年也罢,我们的期盼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在平安喜乐中过一个祥和的新春佳节,尽情感受春节的文化魅力,让文化自信和“中国梦”离群众更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