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马马
书分两种,一种是有形之书,一种是无形之书。
有形之书,显见于书店、图书馆、印刷厂、文人的书房、学生的书包;无形之书,则不计时间地点,充塞天地之间,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社会上的世相百态。
《聊斋志异》卷四有《书痴》一文,写书生郎某坐拥先世留下的满屋积书,日夜讽诵,虽家道中落,别的财物典当殆尽,书却是一本不少,深信书中自有金粟美人。某夜读《汉书》,见纱剪美人夹藏其中,细视美人,美人竟夹腰起,宛然绝代名姝,自言是郎某相知已久的颜如玉,喜得郎某更加劲读书。美人却反对郎某读书,说再读的话,她就回到书中,再不出来。
后来有一次,郎某与美人对坐而又痴迷于书,美人愤而躲入书中不见,郎某慌了,对着《汉书》长跪不起,信誓旦旦,矢志不读,女复现形。颜如玉劝他不要死读书,教他琴棋博饮,结交朋友,培养名声,重视生活情趣,重视人际关系,一句话,就是要他放弃有形之书,转而去读一本世相百态的社会之书。
蒲松龄写活了一个死读书的书痴形象。
沈从文先生曾写过一篇散文,题目是《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沈先生在文章里详细回忆了自己十五岁之前在故乡凤凰的生活经历:“学校以外有戏看,有澡洗,有鱼可以钓,有狗肉可以饱吃。……若把一本好书同这种好地方尽我拣选一种,直到如今我还觉得不必看这本弄虚作千篇一律用文字写成的小书,而应当去读那本色香具备内容充实用人事写成的大书。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流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认识美,学会思考,水对我有绝大的关系”。坊间传言,沈先生原是湘西农村一个木讷少年,十五岁时离开家乡,后来成了北漂一族,据说他第一次上北大的讲台,没几分钟就把讲义讲完了,然后只好背对着学生站在黑板前,不知接下去该怎样做。就是这样一个乡下人,面对繁华都市几乎束手无策,但是,他在湘西经历的生活,成为他成功突围的武器,把《边城》《湘行散记》《长河》等作品送到人们面前,完成一个作家的蜕变。
“要多识草木虫鱼鸟兽之名。”这是鲁迅先生对年轻人的告诫。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曾经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他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还说:不仅我不配,眼下的中国,谁也不配。鲁迅的作品,我们或多或少都读过,《孔乙己》《祝福》《为了忘却的记念》《一件小事》《故乡》等等。鲁迅的文章,没有一定的阅历没有一定的时代背景知识,是很难读懂的。当时是“五四”时期,白话文写作刚刚萌芽,文言文写作还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虽说鲁迅努力着在古文字中突围,但他笔下的文字语言还不能完全绕开,给后来者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再加上他也说自己心里有一点毒气与阴气,落笔成文,难免有刻薄与假想的成分。因此上,他入选在中学课本里的课文,经常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学生视为畏途,以至成为语文学习三大难之一。哪三难?作文一难,古文一难,周树人也是一难,“作文古文周树人”,是许多学生解不开的结。听说现在的中学课本里不收他老人家的作品,据说是过时了。且不管编教材的人如何想如何做,我倒知道他老先生是怎样阅读社会这本大书的,最后写成了揭露国民劣根性的小说。以《阿Q正传》为例,主人公阿Q,原是他老家绍兴的一个邻居,惯于偷鸡摸狗,栖身的土谷寺在他家不远处,阿Q打牌宝这件事是帮工王鹤照讲给他听的,后来。阿Q被抓起来,坐牢了,鲁迅因为没有坐牢的经验,曾想着要触犯当时北京的巡捕,去体验一下。还有那个孔乙己,也是有原型的,是一个叫孟夫子的穷困潦倒的读书人。《药》里的夏瑜,原型是女革命家秋瑾。
生活原比小说更精彩。
社会上有一种人,地位非常低下,目不识丁,但是为人处事,自有一种落落大方,比某些有文化的人更有见识更让人温暖。这样的人,就像《红楼梦》里的刘姥姥,那么穷那么老那么丑,但又是那么有智慧有人情有魄力。她本身与贾府没有丝毫关系,只不过他女婿王狗儿的爹与王夫人认过同宗,所以在过不下去的时候,她就建议她女婿去找找这门亲。“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女婿不去,她只好自己出马,找到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好不容易见到了王凤姐,得到了一宗大银子:二十两。第二次来的时候,带了许多的土特产,来报恩。为逗贾母开心,特地在花白的头发上插上红花,用象牙筷夹鸽子蛋,边夹边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别人笑翻,她自己一本正经。后来,贾府树倒猢狲散,她倾其所有,解救被狠兄奸舅卖入烟花的巧姐。刘姥姥的地位修养都与贾母不可同日而语,但他们的生活智慧却没有高下。林黛玉鄙视她,称她为“母蝗虫”,还要惜春画一幅“携蝗大嚼图”。从某种程度来说,林黛玉实在是一位只会读有型之书而对社会这部大书一无所知的人,有知识而无智慧,才学虽好,生存却困难,尽管她在初到贾府时自我提醒“不可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走一步路”,但她在贾府的处境还是每况愈下,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人与人之间没有温情,只感到寒冷。
蒲松龄笔下的郎书生,曹雪芹笔下的林妹妹,在读有形之书上,可谓是才子才女,是知识丰富型人才,但若是考量他们的生存能力与应变觉悟,则及格线也达不到,何故?皆因他们忽略了阅读社会这部无形大书。说到底,真正会读书的人,既要读有形的文字之书,更要读无形的世相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