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萧然大地兴起一股可喜的现象:“乡贤回归”热潮。大批昔日外出的“游子”,带着浓浓的乡音和满腔的热情,回到了故里。
同时,他们也带回了资金、技术、经验、项目,投入到新一轮乡村振兴洪流中,从而回报家乡、回报养育他们的这块热土。
我区各个镇街以及村和社区,也敞开怀抱, 以最大的诚意,“拥抱”这些回乡的“家人”。并提供最好的服务,为他们回乡二次创业提供“店小二式”的全天候全领域服务。
事实上,“乡贤回归”是倡导根植在中华儿女骨子里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家国情怀,其本质是文化回归。
没有文化,人会空心。推崇乡贤本身也是一种乡村文化。优秀的乡村文化理应回归,且自古有之。
乡贤楼中平是一名退伍军人,如今带着一颗赤诚之心又回到了楼塔故里。他说,我尽管在外打拼30余年,但始终有一份家国情怀。作为一名楼塔人,我有义务带领村民共同富裕。
现在,他把公司迁回了楼塔,投资5千多万元打造康养村舍。近两年还将再投入5千多万元,上马新项目,带领更多老百姓致富。
在他的言传身教影响下,如今他的儿子、女儿也都回到了楼塔,真正实现了“家族”乡贤回归。楼中平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召更多的乡贤回到山好、水好、人更好的楼塔二次创业,回报家乡。
同样,离开家乡多年的楼燕也回到了故里。以前当过老师的她知道孩子们缺什么,需要什么。所以她在楼塔开设了第一家城市免费书房。书屋不是为了盈利,就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正确地引导孩子们学习知识,学习本领,让更多乡村孩子受益。
在楼塔,乡贤回归故里,意味着他们至少有三重身份:传统文化的守望者,新时代的道德模范,乡村振兴的先行者。
楼塔推出的“贤归助兴”发展新模式,正是看到了乡贤们身上浓郁的反哺故里情结,看到了他们的资源与凝聚力,也看到了乡贤们为乡村振兴带来向上的力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在人才,促进乡村振兴需要各类人才来抒写。当下,我区各地正通过做好与乡贤充分沟通交流,拿出吸引乡贤的极大诚意,让更多乡贤回归家乡、共谋发展,并主动融入乡村建设中去。各地业已形成共识,充分发挥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际举措落地见效。
文化之根、回报之魂让乡贤们回到了故里,并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各地要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振兴,吸引更多乡贤回到家乡创新创业。
乡贤们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更多新动能、新活力。而对于乡贤而言,在创业中必然会面临着资金、人才、技术等很多现实难题。各地要发挥政策支持引导作用,为乡贤们解决面临的实际难题,让乡贤们感受到温暖,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带着更大干劲为萧山新一轮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本报评论员 刘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