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冉
春天的柳浪闻莺,是彩色的。
桃花红,杏花粉,漫天飞絮,蜂蝶成群。柳条绿意绵长,在蓝天下尽情飞舞。西湖在风中荡漾,阳光下微波闪耀。湖心亭静静地等,待如织的游船奔赴靠岸,雷峰塔肃然矗立,不敢有丝毫松懈。绿荫下花枝摇曳,水面上光影斑驳,鸳鸯成对,人声鼎沸。
年轻时找孤独,年纪大了怕热闹。一个人,湖边长椅上小坐,独有一种闹中取静的安然,西湖更是别有洞天。
远眺雷峰塔,会想起许仙与白娘子的动人故事,人尽皆知的爱情神话,与繁花似锦的现实世界,氛围与意境不可同日而语。四季不到西湖,确实是一种辜负,好在,这一刻,我在!
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突然蹿到西湖的最边沿,俯身指着嬉戏的鱼群,惊喜地叫道:“爸爸,爸爸,你看,有鱼,有鱼......”
爸爸飞奔过来,根本不看鱼,使劲一把,快速把孩子拽回到自己的脚边,生怕鱼儿会吞食了自己的孩子似的,气呼呼地说:“鱼,鱼跟你有什么关系?”
这一幕父子对白,逗乐了我,忍俊不禁。
其实,每次看到鱼,我也会很开心,像极了眼前这个欢呼着的孩子!
我的一位同事,办公室里总是养着一大缸鱼。这一缸缤纷里,装满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己的取悦之情,还有陪伴养护中不厌其烦的细腻之心。
各色的斑马鱼,也可能是孔雀鱼,自由地飞梭,身姿欢悦,热气腾腾。每次去办事,我都欣欣然凑上前去观赏,静静地感受这个活色生香的水晶世界。出门时的脚步,会不自觉地轻快许多,似乎,从摇头摆尾的鱼身上,从不断翻腾的水泡中,汲取了力量。
来不及采访那湖边的小孩,为鱼心动为哪桩,但我自己,最爱鱼的自由。准确地说,是羡慕鱼儿在水中享受着的那一份来去自如的跃动。
小时候,我曾有过一次在大冬天里溺水的经历,还差点丢了命。身体的感觉早已遗忘,内心的恐惧却从未远离。一有涉水的活动,我总是第一时间乖乖穿好救生衣,以备不时之需。
深知,恐惧有余,是因为能力不足。我也曾努力地学习,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至今,我依然是旱鸭子一个!
水漫金山,是我的恐惧之源;如鱼得水,是我的渴慕之境。这大概就是我特别心动于那一缸鱼的原因吧!
但一转念,又看到我狭隘的自欺。鱼儿再欢快,也只是在极其有限的空间里,而且,命运完全掌握在他人的手里,一旦脱离水面或断了增氧,马上悲剧降临,一命呜呼。生而为人的我,享受到的自由,可比鱼要多得多呢!何况,悠游于水,也没有想象中难,更难的,是克服我内心的恐惧。
我确实体验过溺水的恐惧与接近死亡的感受,但事情已经过去几十年了,我那勤于假想的大脑呀,却一直牢记不放,过去过不去!
都说,情绪是一种能量流。把曾经的体验,活成当下的现实,是我内心的恐惧在做功。只要头一没入水,我就拼命地挣扎,想要露出口鼻以换气。越挣扎,越下坠,越使劲,越深坠,恐惧不断升级。那一刻,我根本不信人体自带浮力的道理!
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也不少。
谎言的反面,不是诚实,而是被允许。严厉的妈妈,容易养出满口谎言的孩子,撒谎,是孩子免于责难的临时法宝。而这位妈妈,往往也有一位严苛的完美母亲。易怒的爸爸,习惯用棍棒教子,但他教出的,是满揣仇恨的游走“火药桶”,一旦触发,势不可挡。这样的爸爸,通常也遭遇过被暴力泄愤的惨痛童年。
教养模式,在家庭中代际传承,那个凭经验延续未来的大脑,显得好愚蠢!内心的恐惧,让它过度警觉地思考,为逃避恐惧,它又用尽了束缚与压制的手段。可惜,事与愿违。强扭的瓜不甜,还带来不依不饶的无尽烦恼。殊不知,人心如蜡,只有在一定的熔点,被充分暖融之时,才有被重塑锻造的可能!
可喜的是,美好的体验,也会自动复刻。一个性情温和的奶奶,十几年如一日,伴出的是一个耐心细腻的孙子;一个在充满爱与宽容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情绪稳定且内心坚定有力量;一个曾经被温柔以待的人,总会留着一扇窗,随时为温柔开启。
据载,鱼依其种类不同,拥有的记忆时长也不同,短则三天,长则三个月。鱼儿,不会与过去粘连太久。适时地放下,鲜活于当下,让过去过得去,是心灵的解放。
郭小川有诗:“春天的后面不是秋,何必为年龄发愁?只要在秋霜里结好你的果子,又何必在春花面前害羞?”
是的,你有你的自由,我有我的花果,羡慕他人,不如活出自我。三个月,刚好一个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