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15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界博物馆 又一个文旅新业态创新载体

  ■本报评论员  王肖君

  一座山坞,如果以旅游打卡点的形式出现,那是“顺其自然”。而如果以一个无界博物馆的形式出现,那就是“脱颖而出”。

  2023年8月15日是全国首个生态日,正逢这个特殊节点,义桥镇寺坞岭的山之博物馆开放了。

  这个项目是萧山义桥镇 “江河荟·浙江翠”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恢复公益项目、打造寺坞岭山野公园的重点工程。两年来,一支科学家团队把云峰山当成了生态修复实验室,做出了“一座展馆、一条步道、两片样地、多个生态科普点”的整体布局。

  之前一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如今的无界博物馆,登场即惊艳。无界,意味山之博物馆没有围墙,整座山都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科普教材。

  解读山之博物馆,你会发现很多隐藏的内涵。你可以从生态角度看,觉得这是再度耦合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但我更愿意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去理解,把它当成一支进军文旅新业态的“前奏曲”。

  不是所有的山,都能搞出名堂来。因为有建德、临安、千岛湖的群山加持,杭州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6.85%,是浙江省第二大林区。作为200多万都市人口承载地的萧山,2018年的森林覆盖率统计数据是27.59%。萧山南片地区可谓群山连绵,但多数山没有登山路,甚至没有名字,有山有溪有人文古迹的山并不多。

  寺坞岭是一座有历史渊源的山,位于萧山和富阳的交界处,海拔528米,为萧山第七高峰,向北可俯瞰钱塘江、浦阳江、富春江。据称,元朝书法家黄公望79岁高龄创作《富春山居图》时,曾登顶雄鹅鼻领略钓滩之胜。中国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江曾留下“四面青山三面竹、一村山色半村茶”的评价,正是对寺坞岭的两万亩原生态山竹林和生态茶园的诗意概括。

  顺着寺坞岭的游步道上山,懂行的人会惊讶于此地的生物多样性:有白花龙、硕步甲、紫斑风铃草、金樱子、蓬蘽、白檀、猪獾、丽星鹩鹛等。   

  此前,寺坞岭的旅游开发度一直不高,但有了山之博物馆的概念加持,或许能将其本身具有的生态优势和历史人文积淀激发出来,从而迎合了都市新生代“Z世代”文旅大军的喜好。

  “Z世代”重视体验消费,喜欢沉浸式、互动式、趣味性的文旅场景,不仅要看到美景,还要感受到故事和情感。他们更愿意根据兴趣参与文化和旅游活动,相约近郊森林探索、标本采集、露营、观星、徒步、骑行等。

  而且,近年来随着森林疗愈概念的传播,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学会了间歇性的“逃离”城市:背包走进森林,穿行在林间湖畔,聆听鸟鸣;在森林瑜伽营里疗愈或禅行,与大树的能量进行连接;在星空民宿中感受静谧的黑夜,展露自在的天性,找回生命的活力……

  沉浸式体验的需求,将推动文旅消费逐渐从低层次朝着高品质和多样化方向转变。这就需要不同的载体来创造多元化的体验场所,而山之博物馆或许就是一个新“燃点”。正因为文旅受众的需求在不断更迭,文旅项目也就必须不断创新载体,求新求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湘论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广告
   第08版:教育
城市魅力密集刷屏时间就要到了
无界博物馆 又一个文旅新业态创新载体
城市的温情 该用制度保障来夯实
共富工坊 “块状经济”突围的新方向
别让网红打卡点成了出事点
瓮中捉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