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05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海绵城市”“萧山样本”

完成区域建设面积38.7平方公里 成为全省唯一城市更新示范片区

  ■记者 靳林杰 通讯员 王涛 吕丹娜

  亚运村的马路有点特别,看不到一个一个的窨井盖,没有排水沟,彩色的路面格外好看。更神奇的是,这好看的路面,会“呼吸”。工作人员介绍说,彩色的是混凝土,但又不是普通的混凝土,它们就像一块“海绵”,遇到下雨,不论水流量大小都能快速渗透到地下,路面很快就变得干爽,雨时能吸水,旱时能挤水,“锁住”水分,因此被称为“会呼吸的马路”。

  马路会“呼吸”,城市就有了“海绵特质”。我区在规划建设亚运村片区市政基础设施时,就全面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今年,我区亚运“海绵城市”片区更是入围省级城市更新试点,成为全省唯一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核心内容的城市更新示范片区。

  能在52个城市更新示范片区试点中脱颖而出,要从2016年我区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说起。这几年,在不断探索中,我区聚焦“片区”这一维度,将城市更新与“海绵城市”建设协同推进,通过多种“海绵”融合互存,有效解决了城市防洪排涝问题,进一步完善了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和水环境方面的“综合生态”。

  比如在亚运“海绵城市”片区里,媒体村区块建设体量大,用地面积约19.6万平方米,“海绵城市”建设类别特别丰富,包含公园、学校、市政道路和住宅区等,共打造低势绿地9300平方米、生态树池约700平方米、旱溪约280平方米、透水混凝土路面约16900平方米、雨水调蓄池约800立方米等,它们共同构成媒体村整体的海绵生态网络。

  除此以外,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小海绵”技术也已经完全融合在整个示范片区里,这些“海绵”的影子,从媒体村公园到运动员村、技术官员村以及奥体核心区“亚运三馆”(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馆、游泳馆和综合训练馆)以及世纪城初中等公共建筑中都能找到。“‘海绵城市’的理念在萧山一个个项目中已经落地成为实景,变成市民群众可观可感、触手可及的安全感与幸福感。”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通过持续放大亚运综合效应,以湘湖、钱江世纪城片区、江南科技城片区作为重点打造的“海绵城市”建设区域不断形成,进一步打造城市空间景观廊道和景观节点体系,并由点及面,逐渐带动周边区域的开发建设,推动联结成片。比如近年来新建的小学、安置房、商品房等新建工程,基本都应用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有效推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

  数据显示,我区已累计完成区域化“海绵城市”建设面积38.7平方公里,连续三年获得海绵专项中央补助资金。其中,亚运媒体村、亚运片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亚运三馆”建设项目均已入选省建设厅编发的《浙江省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世纪城机场路两侧绿廊、环路等10余个项目入选全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前不久,我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又荣获2022年度杭州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绩效评价结果优秀称号。

  接下来,我区还将继续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抓手,强化现场督查与服务指导,切实打造一批有特色、有亮点、有实效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实现生态景观和海绵功能的有机融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完成区域建设面积38.7平方公里 成为全省唯一城市更新示范片区
~~~
萧山元素亮相“杭州文旅地铁专列”~~~
~~~
项目建设快马加鞭 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镇街
   第04版:时评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天下
   第07版:新媒+
   第08版:文化 漫谈
打造“海绵城市”“萧山样本”
我区一实践案例入选省级“最佳”
看亚运游萧山 这里的“诗和远方”等你来
科技“加码”助力亚运村能源管理
工业投资创5年新高
亚运主媒体中心功能区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