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0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70万小时的奉献 青春很动人

  ■本报评论员 王俞楠

  秋日的萧山,风雨本是常事。

  而当风雨撞上亚运足球,一场90分钟的比赛,坚守在赛场的不仅是运动员们,还有足球场边的志愿者们。这些来自同济职业科技学院的年轻人,在大雨中坚如磐石,实现了坚守岗位的誓言。“小青荷”沈琛便是坚守在风雨中的身影之一。

  当然,沈琛的工作并不仅仅是坐在足球场边上,作为竞赛技术运行领域的志愿者,她的主要工作是捡球。用最快的速度,捡回球员踢出场外的足球,保证足球比赛的顺利进行。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奔跑是必须的。同时她也要保证自己在长长的足球比赛中不走神,第一时间反应过来,甚至是预判。

  蹲下身子,用身体作盾墙,使尽全身力气护住铁马……每天中午12时和晚上8时左右,在奥体中心游泳馆混采区,都会上演这一幕。尽管安装了加固条,媒体的数量之多、热情之高,让“小青荷”只能“肉身”上阵,保障采访顺利进行。

  尽管身高1.87米,体重83公斤,这样的任务,对来自中国计量大学的“小青荷”杨子航来说,还是觉得有些吃力。一场采访下来,大腿、手臂酸疼,头发被汗打湿已经成为常态。但为了维持现场的秩序,保护运动员的安全,他不能泄力,也不能后退。

  还有颁奖礼宾岗位的“小青荷”鲁志成,为了国旗顺利扬起,尽管被蒸汽熨烫机烫伤也仍坚守岗位大半个小时,保证了颁奖仪式的顺利进行;负责竞赛技术运行的志愿者周心怡,在卡巴迪每一小节的比赛结束后,都需要快速冲进场地,俯身确认地贴后迅速离开,几趟下来,腿酸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在接待酒店,语言服务岗位的志愿者孙晨宇和小伙伴们从清晨五六点开始,一直微笑服务到深夜十一点,协助沟通交流,解决运动员的难处……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默默坚守在岗位上,这样的小青荷还有许多、许多。

  整个亚运会期间,他们是很早抵达赛场的人,也是很晚离开现场的人。他们坚守在每一个需要的地方,串联起了一整天赛事运行的全链条。

  截至10月8日,在位于萧山区的7个场馆、亚运村以及萧山运动员接待饭店,4000余名“V萧·小青荷”累计上岗7.2万人次,累计服务时长62.4万小时。在城市侧,5000余名“V萧·弄潮儿”在157个亚运青年V站累计上岗2.2万人次,服务时长达6.7万小时。两者累计,接近70万小时!

  在组委会给志愿者的感谢信中如是写道:专业服务的背后,是持之以恒中刻苦培训;挺拔身姿的背后,是风吹日晒中坚守热爱;亲和微笑的背后,是披星戴月中无私担当。你们给运动员和四方宾客留下美好的回忆,为亚运会精彩圆满成功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的确,在青春的世界里,沙粒要变成珍珠,石头要化作黄金……青春的魅力,应当叫枯枝长出鲜果,沙漠布满绿叶……这才是青春的美,青春的快乐,青春的本分!16天的亚运,近万余名志愿者用努力展现了青春的美,用奉献展现了青春的价值。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时评
   第05版:天下
   第06版:财经
   第07版:广告
   第08版:教育
不以成败论英雄 你拼搏的样子最美
奥林匹克精神 在“换pin”中延续
“萌萌哒”与“快准狠” 毫不违和
70万小时的奉献 青春很动人
亚运赛场频频响起国风乐 谁的DNA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