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评论员 俞海波
“国产羽绒服卖到7000元”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引发网友热议。网友就羽绒服定价展开了激烈讨论,有网友认为“离谱,现在连个羽绒服都买不起了”,也有网友认为“消费水平不同,高定价自然有高定价的受众”。
当然,很多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种话题度满满的热搜,无非是一场营销行为,背后的品牌方就等着跳出来宣布“我就是那个敢卖7000元的羽绒服品牌”呢,并且还能理直气壮质疑一番:国货凭什么就不能卖高价?
而商业监测数据显示,2014-2020年,我国羽绒服平均单价已经由452.6元涨到656元;2021年11月份,在监测范围内羽绒服品牌零售平均价格集中在500-1000元之间。看起来数据也在说明,羽绒服价格越来越贵了。
可是有媒体统计了一下电商平台羽绒服销量榜发现,6家店内销量排前三的共18款羽绒服价格均未超过千元,均价在近200元到600多元不等,其中3个品牌的羽绒服卖得最好还是300元以下的款式,这还是品牌旗舰店的数据。如果从所有电商平台的销量数据来看,低价羽绒服毫无疑问是占绝对多数。
这也是为什么“国产羽绒服卖到7000元”会引发很大热议,我国除了绝对刚需的那部分低温区群众,大部分人身上穿着的也就是几百块钱的羽绒服,自然要好奇这玩意是怎么变得“高攀不起”的。
众所周知,国货一向是价廉物美的代名词。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举世无双,人人都知道中国最擅长的就是把高端产品做成白菜价。以前价格高高在上的冲锋衣,等到国产面料压胶技术上来以后已经成了国民日常穿着,还在今年刮起了流行潮。不过,这也成了部分国货产品试图改变定位、冲击高端时的阻碍,毕竟人们的固有印象并不容易改变。
冲击高端是产品升级的策略之一,国货有这个心气,无疑是值得赞赏的。低端产品赚的是走量的钱,环境极其内卷,长此以往利润空间太小,高端产品的利润空间就可观许多。而且,从宏观角度来说,作为世界工厂,我们也不能永远接着低利润的单子,赚着血汗钱,要有更高的追求。近年来许多国货开始向高端冲击,其中有些产品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典型的如手机领域的华为,手机可以卖到7000元以上,还供不应求。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遭受制裁的原因,华为手机芯片性能是落后于采用国外高端处理器的手机的,销量能够这么好,是因为很多消费者出于朴素的爱国心理,愿意付出一部分溢价支持国货,希望“国货当自强”,为自主研发出一份力。
因此,其实消费者并没有对国产就低看一眼,相反,很多消费者都盼望国货崛起。所以,国产羽绒服卖到7000元是完全没有问题,并没有品牌商家想象中的“消费者崇洋媚外,国货不配卖高价”,如果带有自主创新的元素,有消费者甚至愿意溢价购买。有这么大的市场,这么好的消费者,国货何愁不能崛起。关键是,当消费者愿意接收高定价、愿意真金白银去支持国货的时候,厂家不能糊弄人家——明明没有卖7000元的水平,却用“爱国营销”去割消费者的韭菜。沉下心来,实实在在把产品做好,把设计、工艺、面料等等全方位水平提上来,让消费者满意,这才是头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