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王肖君
“清北人三大高校吵起来了!我以为他们在搞学术,结果是在抢鹅腿?”近几日,“鹅腿阿姨”在北京高校学生中火出了圈。
“鹅腿阿姨”之所以受到追捧,首要原因肯定是鹅腿做得好吃。从“鹅腿阿姨”那几十个微信群的接单速度,可见其馋人程度,一般出货后半小时就被预订完,每次没抢到的人只能在群里“哀嚎”。
说起来,鹅腿也不是什么稀有食材,出圈纯粹靠口感。众所周知,做美食是很辛苦且细致的活。果然,每一只鹅腿都是阿姨亲手冲洗、切配、腌制和烤制,她每天早上6点多就起床,一直忙到晚上天黑,两只手都被冷水泡得指关节肿大。如此用心制作食物,像不像一个母亲为孩子准备菜肴?或许,正是这一份对高校学子的用心,才让“鹅腿阿姨”的鹅腿从舌尖滋润到学生们的心尖。
笔者一个朋友曾在滨江一专科学校就读,她至今仍能回忆起学校旁边的一个流动花甲粉摊。老板是个帅小伙,亲和力强,他的摊位上有微信群二维码。进群的学生可以在下课前五分钟预订,这样,一出门就可以吃到花甲粉、炒方便面或炒粉丝,美味多料且满足“私人定制”要求。
在国内各大高校门口的小弄堂或小路边,还散落着很多美食制作者,他们因为制作了一个美味的食物而成为一个指代称呼,比如“烧饼哥”、“煎饼阿姨”或“烤冷面大叔”。学生们获得了大快朵颐的机会,享受了味蕾的满足,而做美食的人则获得了生活的动力。
随着“鹅腿阿姨之争”的爆火,如今想吃到一份鹅腿可变得更艰难了。微博上不乏网友分享的现场排队图,众多同学都在寒风中等待阿姨的出现。他们等的是阿姨吗?吃的是单纯的鹅腿吗?
细想,其实不然。因为这三所高校学子的学业压力肯定很大,深夜挑灯学习除了感到饥肠辘辘,更多的一种无形的焦虑和压力。而美食正好是缓解紧张情绪、放松神经,称为慰藉食物。
据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有孤独感或焦虑感时,如果从记忆中精心挑选出一些美味食物,可以唤醒往日那些快乐时光,比如童年时吃的零食,家人节日的聚餐。光是想起这些美好的记忆,就能够让人心情变好,驱散寂寞和焦虑,更别提上现实中吃上一口了。
可见,鹅腿也莫名地承担了慰藉学霸的功能:三五成群排队在寒风中等待,嬉笑逗闹,成了难得的“娱乐”时段;吃一口烤制的鹅腿,追求生活中每一份小确幸,也是在激烈竞争中维持心理平衡的妙招;有没有吃过一次鹅腿,或许也成了三大高校学子的一种“身份特征”,在被众多学子追崇的视觉、味觉感受中体会独特“感觉”……
好吃,就是一个长久的诱惑。宋代学者苏易简,在寒冷的冬天夜间,因饮酒口渴喝了一碗腌菜汤,觉得美味异常,提出了“食无定味,适口者珍”的观点。
这正好可以解释为什么北京三大高校学子会为鹅腿阿姨打上口水仗,因为在特定消费能力下,特定时段里,一些特定人群的一种感性认知使然。就像为了高考而集训画画的人,他们从睁开眼就在画画,一天要画十多个小时,甚至到凌晨,当疲惫之时,何以解忧,唯有美食!
在未来,“鹅腿阿姨”必定会成为这些学子的美好校园回忆之一,与青春、奋斗交融在了一幅画图中。就像周作人在写《故乡的野菜》时,一开头就强调了“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但令他百般回味的依然是浙东的野菜:荠菜、黄花麦果和紫云英,甚至连童谣都记得一字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