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青颖 高艺炯
互联网又将“美食风”刮到了小学门口——曾经被那便宜又好吃的食物“俘虏”的年轻人,在成为家长后,再次回归到熟悉的地点,重温记忆里那一口幸福。
的确,谁的童年记忆里能没有那学校门口的小摊美味?近日,有网友向萧山网爆料,有一家在超市里做起的烧饼摊铺开起了分店,就在劲松小学附近。网友说,摊铺老板娘不仅烧饼做得好吃,还有着一个年轻且有趣的灵魂。
根据网友提供的线索,记者找到了这家名为“何炏炏烧饼”的小店,与老板娘俞土英聊了聊关于烧饼的那些岁月。
衢州的烧饼香飘到了萧山
未逢面,先闻其香。离小店还有几步路,属于烧饼的香味先顺风飘来。似是刚结束了高峰期的生意,记者抵达时,俞土英正在水池旁清洗着器材。
这是何炏炏烧饼的第二家店铺了。最初,这家烧饼摊铺开在南秀路上的世纪联华里,主理人是俞土英和她的丈夫,从“无名氏”做起,至今已有七年。
去年,她的儿子加入了烧饼摊铺的经营行列,一家人这才有了做外卖、开分店的想法。如今,两家烧饼铺,她和儿子主要经营劲松小学附近的铺子,她的丈夫则两边跑,哪边忙往哪去。好在两家离得近,倒也能忙过来。
俞土英一家是衢州龙游人。在这座距离萧山两百多公里的城市里,流传着“一座衢州城,半城烤饼香”的俗语,这里所说的“烤饼”即“烧饼”。衢州的烧饼,是能与当地“三掌一头”齐名的美食,也是贯穿无数衢州人童年记忆的美味。
俞土英一家人都是吃烧饼长大的,手艺传承于祖辈留下的配方,“到这里之后,也会对这个配方不断更新,比如说它的薄脆程度,都要根据萧山这里的口味调整,也算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吧。”
何炏炏烧饼店卖的烧饼有大小之分。一个大烧饼价格在5元—10元之间,小烧饼四个起卖,每份10元。记者也品尝了一下,大烧饼香脆,小烧饼料多扎实。
俞土英告诉记者,店里卖得最好的口味是霉干菜五花肉和鲜肉葱花,“这么多年,我们烧饼的品种几乎没有变过,只有二店增加了瘦肉丸和香酥鸡。”
“用料一定要好,味道才会香。”两家店铺客流量最高时,一天能卖出四五百张大烧饼,在做饼上,俞土英有自己的坚持,“味道哪怕不是百分百的食客满意,也要做到八成人满意,以前在超市那,我总是会问他们,味道怎么样,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自己再琢磨改进。”
因为一张烧饼 在萧山落了脚
烧饼是个小本生意,但竞争激烈,这也意味着从业者需要付出更多心血与时间在其中。
俞土英的一天从早上7点烧炉子开始,直至深夜11点两家店面闭店,其间几乎没有能休息的时候。由于租下的店面不大,他们没有摆放椅凳,累了,就倚在桌旁稍稍歇息会儿。
炉子温度很高,冬天还能取暖,夏天却着实难熬。她刚开始卖烧饼时,手时常会被炉壁烫伤,衣服有时也会被炉子烫破几个洞,手艺人的必经之路一向如此,直至双手上的细碎伤痕逐渐痊愈,指尖磨出了一层老茧,才算自学出师。
“我没想过辛不辛苦的。”俞土英在宁波当过酒店采购,比起朝九晚五的生活,她更爱现在做烧饼的日子,“我特别喜欢和小朋友,还有你们这样的年轻人交流,感觉心态都会年轻起来,特别开心。”
在她身上,很难寻到所谓异乡人的愁绪。张张烧饼,像是她与周围居民,与萧山这座城市的情绪联结点,“疫情那三年是最难过的时候,但我就是坚持,因为我感觉自己已经在萧山扎根了,对这里有很深厚的感情了,特别是南秀路那一块,路过的老人、小朋友我都很熟悉,就像邻居一样亲切。”
采访过程中,她的手机偶有微信语音电话弹出,接起,她会与对面老客如朋友般唠嗑几句,两人定下烧饼的口味和拿货的时间后再挂断。
在没有上线外卖平台时,她一直如此。微信里四五百个联系人,是她这七年兢兢业业积攒下的客源,哪怕现在做起了外卖生意,她也习惯和老客通过微信电话联系,毕竟,常年联系的“俞阿姨”总是要比平台上“何炏炏烧饼店”要更热络,也更鲜活些。
热情、耐心、手艺好,周围食客不吝于对她的夸赞,这些标签也使得何炏炏烧饼店的回头客不少——有带女朋友回来品尝童年味道的小伙,也有结婚后来送喜糖的新婚夫妇,还有听了朋友的介绍,出差来吃被味道惊艳的远客……
随着口口相传,俞土英的名气还传到了周围学校里,偶尔,她也会接一些“大单子”,在学生生日时,给班里的孩子每人做个烧饼。
当“211”毕业的高材生接手烧饼生意
即便烧饼生意蒸蒸日上,当俞土英的儿子何家俊提出要接手时,夫妻俩仍是反对的。
何家俊毕业于“211”院校,学的是生物化学。这样的学历,在夫妻俩看来大有可为,怎么就想到要钻进这不足几平方米的烧饼摊铺里干苦累活呢?
“当时是坚决不同意。”俞土英说,“但拗不过他坚持,后来想想年轻人总是有自己的想法,就让他去试试吧。”
事实上,在从业这条道上,母子俩是有些相似的。和母亲一样,厌倦了朝九晚五的白领生活,这个90年后小伙下定了决心,要跳出舒适圈。
他是有股野心在其中的。“我调研过,烧饼算是一个比较小众的产品,我个人感觉是有很大市场的。”他想在这传统领域里,革新出一片全新的世界。
去年,除了跟着父母学手艺,何家俊在短时间内将注册商标、上线外卖平台、开分店等事完成。
未来尚不知晓,对于这家人而言,眼下更重要的是把口碑继续传承下去。
“他现在做饼手艺还可以的,我也都能放心了。”看着小店渐渐步入正轨,俞土英心里也悄悄舒了口气,“我们总有一天要退休的,他能接班总是好的,反正只要(烧饼)做得好,肯干肯做,都能出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