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功俊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对很多人来说,几千年的乡村生活正渐行渐远。《大国小村》一书,用纪实的笔法叙述了一个叫“史家河”的西北村落,片段生活记忆的“抢救式”记录。从灾荒、饥馑、逃亡,到吃食堂、救命馍、拾枣、上工……一个个儿时从父辈口中听到的名词,经由作家史鹏钊描摹的陕西乡村生活画卷再次走入人们的视野。
全书通过对往事的回忆,亲人之间的聊天对话,以白描手法描绘逼真的生活。既有上学时的艰难经历,如挖窑洞、偷苜蓿,还有叫魂等民风民俗。凸现了当下中国乡村缩影般的角落真相,并从一片灰暗凋落的泥沼中,窥见如莲般的亮光与生生不息的秉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书中写到有人不小心被骗光了积蓄,十年翻不了身;有人的孩子意外早夭,夜夜痛哭;有人家里重视教育,砸锅卖铁供孩子读书;有人不甘心在村里度过一辈子,去外乡打工;有人家的婆娘好吃懒做,远近闻名;有人家的闺女容貌姣好,上门说媒的络绎不绝;有人在镇上中学旁开了百货店,日子过得美满……从劳作、婚嫁、教育、食物、灾害等各个方面,作者对西北史家河村进行了回忆、观察和记录,将一个村庄的状态呈现,是一部难得的村庄读本。之所以对它以社会学读本来看待,不仅仅因为它是以个人史、家族史、乡村史的交融与描绘,更是在这种城乡交融里,把社会变迁、命运以及一种流淌的人与时代的脉络一起连接起来。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孩子的终身大事,有的农民父母会为孩子的订婚、盖房、嫁娶东挪西借、变卖家产。而结婚后两个年轻人和父母共同面对结婚花费带来的沉重债务,又不得不双双外出打工挣钱来还债。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随之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家庭关系淡漠、婚姻关系不稳定、“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缺乏关爱和照顾……这些民生问题至关重要,建设美丽乡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外出打工,只剩一些老人在家,乡村的地也荒了,菜也没人种了,村庄越来越冷清。好在这种状况当下正在慢慢发生改变,很多年轻人已开始返乡创业。
作者以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叙述,让人从中了解西北乡村与农民的历史境遇,了解社会变迁带给他们的挑战与机遇,还原农民朴实的家庭生活,同时也展示了逐渐面临消失的古老民俗风情。正如作者所言,写这本书之前“甚至疼痛得无法下笔”,而作为年轻一代人在读这本书时也会有这种“疼痛感”。村落渐行渐远,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的一句话:“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土是他们的命根。”对于作者来说,乡土或许只是个人对黄土地一腔深情的折射,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却值得每个人细细体味。乡土文化已经绵延了上万年,很多人虽远离农村,但根永远扎在泥土深处。
了解乡村社会结构是体会乡土中国的钥匙。只有了解了乡村,才能真正认识农民。史鹏钊说“作为写作者,我有责任将这些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因为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村庄、泥土、土地,是我们所有人的故乡,也是中国文明得以生长存活的真正土壤。”正如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白描所评价的“这本书是一部生动的农村社会变迁史,也是一部农民生存的真实奋斗史。作者以现实主义的朴素表达,展开中国乡土的历史叙事。写小村意在书大国,意在传递历史行进的跫音和社会巨变的镜像。”
掩卷深思,《大国小村》看似都是细微的生活状态,但却写透了作者与父辈,与乡情之间的联系,以小村的发展看大国的发展历程;没有激烈的故事演变,但就是在传递历史行进的社会巨变给人们的生活,给一个普通家庭带来了的变化。从这个角度看,《大国小村》是一部生动的农村社会变迁史,更是一部农民生存的真实奋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