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何可人
今年春节档电影《第二十条》自上映以来,引发了大众对于“正当防卫”的热议,与此同时,影片也唤起了人们对于正义之举的敬仰。
如果在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你是否会选择“站出来”?近日,区文明办以该片作为引子,以“敢于做好人”为主题,推出了新一期“好事发声”直播间活动,邀请嘉宾与网友一起从法律保护、救援技能、激励政策等方面畅谈“做好人”那些事。其中,益农镇群围村村民顾备根也受邀来到直播现场,讲述了自己在春节期间勇救落水者的事迹。
这场直播引起了广泛关注,短短1个多小时,通过萧山发布App等多家媒体平台同步进行,共吸引超15万人次网友围观和互动。
从前,我们总说,学习雷锋,做好事不留名。言外之意就是当我们帮助他人的时候,要默默无闻,无私地帮助别人,不要计较对方的回报。
而当今社会,这种观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做好事就该留名,而且还要大力宣传。
就像在这一期“好事发声”直播间活动里,受邀到场的益农镇群围村党总支书记郑剑锋在谈到村民顾备根救人事件时说,村里将顾备根的救人视频第一时间放到了视频号上,村民们纷纷进行转发,不少人在评论区留言要学习他敢作敢为的精神。同时,还有学校主动联系村里,想邀请顾备根到学校开展身边美德宣讲,作为孩子们的“开学第一课”。
可见,让好事“高调”发声,很有必要。
首先,让好事发声,可以激励他人效仿。当我们看到某个人或组织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且他们的名字被公开宣布,我们会对他们产生敬意和赞赏。对于他们的表扬和认可,可以激发更多人的思想认同、情感共鸣和效仿意愿,让更多人加入到当好人、做好事的行列之中。
其次,让好事发声,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现代社会中,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屡屡发生,我们经常听到坏人的名字被公之于众。然而,好人的名字却往往被遗忘或者未被广泛传播。这样的情况会给人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做好事没有价值,甚至不被重视。而让好人留名、好事发声,则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好人有好报,善良和正义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最后,让好事发声,也是对好人的一种肯定和奖励。当我们为他人做了一件善事并且得到大众的赞赏,我们能够感受到内心的满足和自豪。这种肯定和奖励会激励我们继续为他人尽善尽美,让这样的行为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好人在身边,好事要发声。公平和正义其实一直植根于人们的内心深处,有时只需要一些小小的触动便能被激活、被放大。
如今,在萧山,宣传和提倡好人好事,已然成为一种新风尚。
今年1月,区文明办在全网首开“好事发声”直播间,目的就是打造发现善行、传递温暖的窗口,通过深入街头巷尾互动、分享,最大维度寻找那些鲜活有温度的平凡好人,让更多的凡人善举从“幕后”走向“台前”。
除此之外,近年来,区文明办还每年举办声势浩大的“萧山好人”发布活动,集中展示“萧山好人”的感人事迹,并通过直播方式,让正能量得到最为广泛的传递,让更多人感受到榜样的力量,从而在全社会不断浓厚崇德向善的氛围。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温暖一座城。我们要让好事继续“高调”发声,让一位位身边好人成为我们的精神标杆,人人都来学习好人、宣传好人、争当好人,萧山这座大爱之城就会迸发出更多的奔竞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