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王俞楠
最近,“上班恶心穿搭”又被打工人玩出了热度,不少网友纷纷晒出自己的上班穿搭来“比丑”。
上班穿的衣服最丑能有多丑?
穿了多年的万能外套——黑色羽绒服,米色长毛衣配上红色羽绒服背心,长裤或者长裙下是刚从被窝里一起醒来的睡衣睡裤……其实浏览网友们晒出来的“上班恶心穿搭”,除了一些特别的案例,大多还是平凡,日常可见的。
寒冷的冬天里,这些穿搭主打一个实用——保暖、防风和遮挡。
以小有名气的“海淀风穿搭”为例,冬天大多是黑色长款羽绒服、轻薄型羽绒服、冲锋衣“三大件”,主打保暖、经脏、耐磨。夏有T恤、防晒衣、牛仔裤,基础款适合各种身材,能够适应不同人的需求。
既然算不上丑,那又是怎么和“恶心”这样充满着强烈情感色彩的贬义词扯上关系的呢?
追溯起“恶心穿搭”的互联网源头,或许是2023年9月,一位博主分享自己近年来的工作经历时,提到了曾经因工作的茶楼冬天不给开暖气和空调,她只好在红色的工作制服下穿肉色绒裤和加绒板鞋上班,因此被老板娘骂穿得恶心。
或许,正是这样的经历,引起了一众打工人的同感、自嘲。
有网友认为:“不同的岗位,对于着装有不同的要求,员工只要穿着得体,工作态度端正,不对其他人造成影响,又不涉及原则问题,就没必要上纲上线。”
的确,对于着装没有要求的岗位,穿什么又有什么要紧呢。
毕竟,松垮不等于难看,oversize也是一种风格;日常也不等于难看,冲锋衣、羽绒服、牛仔裤都是时尚单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穿衣”的认知不断被打破。人们有了更多选择和更广阔的空间来展现个人的风格和个性。无论是运动风、街头潮流、优雅正式,还是复古怀旧,每个风格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穿衣自由。
在心理学上,有研究者提出“穿衣认知”的说法来描述衣服对人的行为和情绪影响。在“上班”这个较为正式的大环境里,舒适、自由、实用的衣服,反而能让人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面对自嘲式的“上班恶心穿搭”,需要我们更大的宽容度,特别是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又何必对别人的穿搭评头论足,指手画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