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在乡村的雨夜,“野径云俱黑”,只是偶尔会有几盏人家的灯光,还亮着,但也像是渴睡人的眼睛。雨帘一重又一重,是撩不开的。但声音很清晰,庄稼吮吸雨水的声音,听得很真切。雨水流淌的声音,也很真切,或者很亲切。最爱听的,是溪流的潺潺歌唱,不想睡的时候,可以让这潺潺之声,伴着读书;想入睡了,不如就把这水声当作催眠曲。庄稼是在这雨水中,悄悄长着个子的,你第二天清晨去看的时候,会发觉庄稼的身子,水嫩水嫩的。
春夜听雨,最宜在乡间,最宜在窗口养一株芭蕉。雨打芭蕉,这滴答之声,会把夜色滴答得很空灵,会在听雨人的心间生出一种曼妙的意境。
节选自《地气氤氲》之《卧听夜雨》
文/季川
《地气氤氲》是一本散文集,当你读它,会不时捕捉到它渗透出的诗歌气质。散文的特质是形散而神不散,诗歌的特质是以气韵、意境、哲思等取胜。那么,在这本散文集中,我们很轻易就能看到,陈于晓在把诗歌手法运用到散文创作上的得心应手以及从从容容。
诚然,每个作家的洞察力及表现力,完全取决于他的经验积累与思维模式。如何在有限的表现范畴中,找到自己的可能性阐述,并在阐述中,在语言表达之外,获得大家对文本的认同和共鸣,这是作家的责任与担当。
毋庸置疑,于晓对于自己的散文创作,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认知脉络与感悟体系。他对人生、生命、命运的众多思索,对大地、故乡、亲人、农事等事物主体的再挖掘、再思考,无不充满虔诚与深情,这种体悟,是心灵深处的泉水甘冽和灵魂高处的玫瑰芬芳,始终洋溢在他所有的字里行间。不妨,我们来分享一二。
第一辑《江上人》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出游的风景片段与兴致勃勃的人生快意之表达。他眼里的每一朵云都是有表情的;他迎面的春风,都可以把梨花翻译成桃花源;他看湘湖的日出,在一蓑烟雨中穿行,无不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在许多情理交融的文字中,他将自己的见闻与足迹,尽情书写,很具有浪漫主义诗人的散淡与不羁。例如《云上月》的结尾,他写道:“想到云层之上与大地之上的月亮是同一枚,年年照着我们,我的心一下子就暖和多了”,这种沉思,似有水到渠成之感。
第二辑《柴火的滋味》中,于晓与故乡的那些情缘、情愫、情结不经意中就跃然纸上,他写下的众多回忆,比如《儿时的爆米花》《站在家门口的奶奶》《给碗刻字》等,朴实而厚重,生活味道散发的与日常熏染的时光是温馨、温情、温暖的,读来亲切得很。《溢着泥土香的越剧》则是带领我们走入越剧中那特有的纤柔、婉转与行云流水的唱腔之中。“越剧,多是由女子唱的,水乡女子的那份柔媚,随着剧情的发展,随着那婉转的唱腔,淋漓尽致地展现着,一会儿人面桃花相映红,一会儿又袅袅婷婷地走在雨巷中。”这段文字,缱绻而又动情,刻画得入木三分,非常精妙。
第三辑《田垄上听春》中,作者攫取的是自己更多的童年记忆与不舍乡愁。一个作家的童年或者少年的生活轨迹,与后来的种种人生经历,是一脉相承的,是无法隔离或者扯断的。于晓的农村生活场景,是刻在心灵与骨子里的历历在目与毕生难忘。他曾经《卧听夜雨》,也曾经徜徉在《南瓜爬满棚》的快乐时光。可无论是在《田垄上听春》,还是观《沙地的雪》,都是他的诗意回望与记忆珍藏。且看《竹露滴清响》中的一段描绘:“旧时池塘多种荷,这荷香,是可以入梦的。此时,翠竹上的一粒露珠,也像是星光中的一粒,掉下来,啪地跌入了深深的夏天。夏天深在哪里,深在它的枝繁叶茂中。‘竹露滴清响’是我最憧憬的夏日境界”。一个“深”字,写得非常传神与耐人寻味。
第四辑《地气氤氲》中,于晓再次领着我们进入他热爱与钟情的那一片土地之上。我们不由自主地发现,他的视眼开阔与细微观察,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他对事物表象背后的思考也是多层面的,这可能与一个作家的长期创作实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与因果。对于许多熟稔的事物,于晓总是尽可能多角度、多方位地去展现与解构,因此,我们也总能发现许多不一样的阅读快感与自觉沉吟。像《泥土在呼吸》《与庄稼对话》《赤脚的味道》《挖土豆》等,这种由外而内的目力所及,与由内而外的情感泄露,都是非常自然的,诚恳的。最后他在《地气氤氲》中写下:“父亲说,憨厚的泥巴,为我们变化出了世间万物。”“我在辽阔的大自然中行走着,我的心里,也满满地都是地气”,写出了大地的崇高与永恒。
是的,大地之上有故乡,故乡之上有亲人,那些恩情与报答应该就在泪水之中。
(本文作者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季川诗选》。评论入围第六届《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