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志祥
2011年下半年,萧山茶文化研究会的领导对我说:我们萧山茶文化历史久远,可究竟远到哪个历史阶段,有哪些经验传下来可以为今天发展茶文化事业所用,希望我对此做些系统研究。当时,我已经退休,在参与编撰《萧山市志》,具体负责的正是“三农”方面的撰写工作。我生在农家,长在农村,参加工作后一直在“三农战线”工作,对农业农村怀有深深的感情,于是我当仁不让地把撰写《萧山茶文化》的工作接了下来。
任务承担后,最大的困难是有关萧山茶的历史资料缺乏。“民国”以前的地方志书,对粮食、棉麻等大宗农业记得较细,但对茶叶的记载则是三言两语,十分单薄。新中国成立后,也是重“主体农业”,轻多种经营,有关茶的资料同样缺乏。再是我只读了6年书,虽然后来自学到大专学历,然文化基础不扎实,特别是古汉语水平不高都是不争的事实,并且其时我还不会电脑打字。
一个多月的自学,我居然掌握了初步的打字要领,这让我著书的信心大增。
在茶文化编辑部其他同志的支持下,我们把有关萧山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资料收集了起来,但这远远不够。我到杭州新华书店、萧山新华书店自购、网购茶叶方面的书籍,购到了《中国名茶志》《中国土特名产辞典》《中国茶文化学》《茶经注释》《农业大辞典》《浙江特产风味指南》《浙江风物志》《中药大辞典》等中国茶书。
我还多次到藏有书籍的亲戚朋友家翻阅借阅与茶有关的书籍,如记有南宋大学士王十朋作《会稽风物赋》的《越中杂识》一书,就是从一位亲戚家找到的。在这卷《越中杂识》中,有王十朋到萧山调查后,对萧山风物特产的记载,其中就有茗山茶和湘湖莼菜、南乡竹笋等。
那几年,《萧山市志》编辑部组织到外地学习考察较多,我利用这个机会相约有关同事,到当地的旧书店、旧书市场淘茶书。如《饮之语》一书,就是在南京的一个旧书市场上买到的。《越绝书》的注释本,则在绍兴钱清的一家旧书店购到的。千辛万苦寻觅到的大量的历史档案和与茶有关的100余卷文献资料,构成了撰写《萧山茶文化》的基础素材。
由于市志编辑部分工承担的任务较重,我多数时间只能利用“双休日”和夜间在家里查阅资料写作。
萧山民间有明太祖朱元璋上石岩山命名湘湖云雾茶的故事,真相到底如何?为此我收集了萧山云石、湘湖一带的民间传说,还查阅了《明史》《朱元璋传》《明史记事本末》《中国土特名产辞典》《浙江专业之乡》《中国农书》《中国名茶志》等文献和相关地方志书。从而得出:虽然朱元璋在萧山饮茶、嚼茶、命茶没有正史记载。但朱元璋手下大将胡大海在萧山驻军,朱元璋后来的军师刘伯温,也在萧山的任原礼家教过书是事实,在历史时间和背景上是相符的。古代的皇帝都有起居实录,可是在史书上为什么没有朱元璋在萧山、富阳征战的记载呢?明史专家吴晗写的《朱元璋传》称,小明王事件后,皇帝实录便不再记载朱元璋在江南征战的起居行程。朱棣因为皇位来得不正,曾命手下三改皇帝实录,导致许多历史事实失传,可能也包括朱元璋在萧山、富阳征战和饮茶、命茶的记载。据此,我在《萧山茶文化》一书中撰写了《朱元璋与湘湖云雾茶》《“采茶响铁”的响铁岭与响天岭》等文。
在写作《萧山茶文化》中,我知道萧山是个茶叶生产小县,全区茶叶面积和产量约占杭州地区的4%左右;但萧山又是一个名茶生产大县,最高年分的名茶收购量位居浙江省第二位。《浙江通志》《浙江省农业志》均记载,唐陆羽撰《茶经》中的越州名茶,产地为绍兴、萧山等 7个县。元朝萧山教谕赵子渐写的“谷雨采茗山之芽”的萧山茗山茶,最早的茶名是由宋朝的龙图阁大学士王十朋命名的。王十朋在《会稽三赋》里,记载了绍兴地区的名茶有萧山茗山茶、绍兴日铸茶、余姚仙茗茶等 4 种名茶,与当时的朝廷贡茶福建建安茶、长兴紫笋茶并列。茗山茶在明朝时没有了记载,是否是传说中的朱元璋命名了湘湖云雾茶而改名?我查阅了现代赵维臣编的《中国土特名产辞典》,方知茗山茶在明代已名为湘湖旗枪茶,又名萧山旗枪、杭州旗枪。由此可以推论出后来的萧山湘湖龙井茶是由唐代的越州茶、宋元时的茗山茶、明代的湘湖旗枪茶,新中国成立后的浙江龙井茶演变而来的。依靠萧山茶人的代代研究开发,精益求精,制作成闻名省内外的名茶湘湖龙井茶、云石三清茶等名茶。由此,在书中撰写了《环境与名茶》《贡茶与名茶》《王十朋与萧山茗山茶》《佳茗自古产湘湖》等文。
茶是民间开门七件事之一,茶叶是萧山的五大特色农业之一,茶叶生产更是萧山山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作为一个曾经的萧山沙地人和长期的“三农”工作者,我对茶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此在《萧山茶文化》一书出版以后,我仍坚持撰写、宣传萧山的茶文化,先后撰写了《谈宋代浙江名茶胜出的历史渊源》《两宋茶贩、茶农起义及其原因》《湘湖龙井茶是萧山一张金名片》等20余篇茶文化论文和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