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民营经济是萧山发展的压舱石,民企是萧山发展的主力军。“奔竞不息 勇立潮头”,新时代,新征程,萧山再次奏响“冲锋号”。今起,本报《今日视点》推出“经济向新行”系列深度报道,聚焦萧山民企新质生产力实践探索,剖析民企发展样本,探索企与城的共荣共生,敬请关注。
■记者 金烽 龚洁 姚潮龙 何学仁
大年初三,荣盛集团副总裁俞传坤走进萧山最边远乡镇——益农镇南沙大堤垦区内12层高的浙江荣盛总部大楼。开门大吉,龙腾虎跃,有感于此,俞传坤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微信引来无数的点赞:2023年的荣盛控股集团,平均每天销售收入16.78亿元,每天缴税费1.6亿元,每天发放薪资1200万元,未来的荣盛将持续谋新篇、布大局,创新发展,我们永远是新的开始。
盛名之下的荣盛,萧山民企的“一哥”,浙江实体企业的“老大”,中国制造业排名第10位,世界500强排名136位。但本质上,荣盛却是一家低调的“中国式”民企。
在土生土长的益农镇分管文教宣传的金利萍副镇长眼里,荣盛是世界的荣盛,更是益农镇里的一家本土企业,荣盛就是一棵大树,近7万益农人中有3000人在荣盛就业,创造美好幸福生活,背靠大树好乘凉。
这几天,家大业大的荣盛当家人李水荣董事长思考的问题可能更有针对性些。3月27日,省委书记易炼红走进杭州多家民企调研新质生产力发展情况,浙江高层的意图很明确,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上,民企要见行动见实效,扬优势勇争先,强协同聚合力。
在李水荣看来,1989年荣盛从年销售300万元、8台织机起家,到后来开发加弹纺丝,到涉足化纤聚酯切片,再到生产化工的PTA与芳烃,最终到了石油炼化,产业链走到了顶端,且实现了一体化,荣盛这棵大树越长越高,越长越大。那么,未来的荣盛在新质生产力这条赛道上如何飞奔?荣盛是“突围”者,还是“主力军”?都有待“破题”。
变是永恒的。8月,荣盛将迎来建厂35周年庆,李水荣和他的团队正谋划召开“荣盛创新大会”,答案或许在这个时候揭晓。
一、大树何以长高?
纵向“长”,产业链走顶端
这几年,荣盛的名头愈来愈响,前来考察的各路人马蜂拥而至。集团办公室主任卢铭的接待工作已非常熟练。展现荣盛发展历程的PPT专业精致。其中有一组跳出来的营收数据,吸引眼球:1997年营收1亿元,2001年营收10亿元,2002年营收20亿元,2005年营收70亿元,2006年营收100亿元,2013年营收超500亿元,2017年营收1000亿元,2023年营收6126亿元。
这组“封神”数字背后看到的则是荣盛从织造—加弹—纺丝—聚酯—PTA—芳烃—炼化—原油产业链一体化的路径。卢铭说,荣盛何以长成参天大树?秘诀就在这里。
俞传坤和卢铭是同一年进入荣盛的,2001年,俞传坤从益农镇工办“下海”出任荣盛副总经理,见证了荣盛的第一次“三级跳”。
这一年的11月,荣盛销售额超过10亿元,成为继万向集团、航民集团之后萧山第三家产销上10亿元的民企。荣盛的突然“冒进”,萧山的“当政者”大喜,时任萧山区委书记王建满、区长林振国带着祝贺团队敲锣打鼓将“做大做强,再上台阶”的红匾送到荣盛,送到李水荣手上。由此,开启了开年上班第一天,萧山区委区政府向突出贡献企业送匾的佳话。
2001年对荣盛来说指标意义特别大。用董事长李水荣的话来说,这五年间,“大投入大产出”,实现“三级跳”。荣盛靠织造起家,1996年织造行业陷入低谷,李水荣大腿一拍,卖掉100台织机,1997年投资3900万元上了加弹项目,1998年投资5500万元上涤纶丝项目,2001年投资5亿元上纺丝所需原材料——18万吨/年的聚酯直纺项目,产业链向纺织业的上游进发。
“不投入等死,搞投入找死”,在萧绍地区众多纺织企业还在犹豫观望中,荣盛硬生生闯出一条“生路”,从织造企业“变身”纺织化纤企业,萧山荣盛纺织有限公司更名为浙江荣盛化学纤维有限公司。
2002年,聚酯及直纺项目投产,荣盛销售收入从10亿元跃进到20亿元,2002年,萧山区工业产值超过1000亿,首次居全国县(市、区)第一,荣盛是“萧山工业冲千亿”的功臣。
此后的二十多年间,从纺织到化纤,从化纤到化工,从炼化到原油,荣盛的产业链不断向上游开疆拓土,李水荣口中的“纵向”战略是一路开挂。
2024年4月,舟山鱼山岛,春风和煦,万物生长,夜晚来临,灯火通明,熙熙攘攘,宛如一座海上不夜城。
时间倒退到2014年,这里还是荒芜小岛,李水荣的最大手笔在这里着墨了。这年,国家出台政策逐步向民资开放炼化,浙石化成为率先“尝鲜”的3个民营炼化项目之一。这个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民资、国资共同参与且由荣盛牵头并控股,一举创造了全球最大单体炼化厂记录。
张革,舟山日报副总编,一直跟踪报道荣盛这个超大项目。张革回忆说,当年听李水荣感叹:鱼山岛项目,我押上了身家性命。四年后的2019年底,李水荣笑了,舟山笑了,浙石化一期投产,荣盛迈入“大炼化时代”。这一年起,荣盛营收实现了“每年新增一千亿”的“神话”。更为“神奇”的是,迄今为止,荣盛众多投资大项目居然无一失手。
从“三级跳”到后来延伸出荣盛最核心的“纵向“战略,向产业链顶端走。李水荣平时话不多,但认准的事相当执着。一如他的发型,二十多年的“三七分”没变过,对这个“纵向”战略,李水荣定义为:跟着消费市场走,大投入大产出。
何以跟着消费市场走?李水荣笑言,每天新闻联播必看,从头看到尾。细析荣盛“纵向”战略,似乎和这挂上钩。2000年前后,荣盛产业链从织造到化纤纺织,其间,中国人衣食住行迎来了一波消费潮,面料品质提升给了荣盛产业链向上走的通道。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入关”,世界经济一体化。聚酯切片上游的PTA化工原料,PTA化工原料上游的芳烃及最重要产品PX,对进口产品的依存度高达70%以上,当年产品的毛利高达2000—3000元/吨,人有我无,到我有人无,荣盛的“杀入”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市场的份额。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