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母亲也叫“姐”?
古人对“娘亲”的称呼花样百出

  文/聂熙恩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注重“孝道”。在汉代,一个人如果“孝”,就可能被推荐去当官,这叫“举孝廉”。历朝历代也都注重孝道,《孝经》《三字经》等著作以及“二十四孝”的故事,都是劝导人们行孝、尽孝。那么,在古代,除了妈妈,母亲还有哪些称呼呢?

  先秦时期,“母氏”和“母”,均表示母亲。如《诗经》中“有子七人,母氏劳苦”“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妣”也用来称呼母亲。《尔雅·释亲》云:“父为考,母为妣。”在《仓颉篇》中也有“考妣延年”之说,意为祝福父母健康长寿。“萱堂”代表母亲,出自《诗经》:“焉得萱草,言树之背。”萱草即忘忧草,“背”指北堂,为母亲的居所。古时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在北堂种萱草,希望能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忧愁。萱堂、北堂,均代表母亲。

  到了汉代,“母”字多用于书面语,口语中通常叫母亲为“社”。西汉《淮南子》中记载:“东家母死,其子哭之不哀。西家子见之,归谓其母曰:‘社何爱,速死,吾必悲哭社。’”意思是:东邻家的母亲死去了,她的儿子哭得一点也不悲痛。西邻家的儿子看见了,回家告诉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早点死呢?我一定非常悲痛地哭您!”东汉高诱记载:“江淮人谓母为社也。”称汉代时呼母为“社”,主要是江淮一带的人。

  对母亲更奇葩的称呼是“姐”。东汉《说文解字》中说:“姐本蜀人呼母之称。”即汉朝的四川人称母亲为“姐”。而在宋朝的宫廷内,也称母亲为“姐姐”。南宋《四朝闻见录》中说,宋高宗想封妃子吴氏为皇后,便对她说:“俟姐姐归,当举行。”意思是说,等母亲从北方归来时,就举行册封皇后的典礼。这里的“姐姐”指的是宋高宗的母亲韦太后,曾为徽宗嫔妃,在靖康之变中被金人所虏。

  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地区,民族的大融合也带来了习俗的融合。此时对母亲的流行称呼,是“家家”“阿家”。《北齐书·南阳王绰传》中说,“绰兄弟皆呼父为兄兄,嫡母为家家,乳母为姊姊,妇为妹妹。”即北朝北齐南阳王高绰和他的兄弟们称呼父亲为“兄兄”,称呼母亲为“家家”,称呼奶娘为“姊姊”,称呼妻子为“妹妹”。这里的“家家”指自己的嫡母。《南史》中说,南朝刘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范晔因参与叛乱而被处死,临刑前, 妻子对他大声嚷道:“君不为百岁阿家作计?” 意思是你怎么不为母亲想想?这里的“阿家”指丈夫的母亲。

  “娘”字古作“孃”。西汉时,人们称年轻的寡妇为“娘”。到隋唐,“娘”才正式成为母亲的代称。据《隋书·韦世康传》记载:“况娘春秋已高,温清宜奉,晨昏有阙,罪在我躬。”这里的“娘”就是指母亲。

  隋唐时常合称父母为“耶娘”。如杜甫《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还有人称母亲为“媪”。如《广雅·释亲》云:“媪,母也。”

  此外,“妪”“媓”“婆”“姥mǔ”“奶”“妳”“姆”等称呼都曾含母亲之意,多数已不再沿用,局部地区还保留少数古称,比如福州会称母亲“郎奶”,南宁保留着“阿媪”的称呼,海口会称母亲为“阿姐”,厦门保留着“娘妳”的称呼。

  虽然人出生后最早发出的音是“ma”,但“妈”字却比较晚才出现。“妈”代表母亲,也是三国以后的事。《广雅·释亲》云:“妈,母也。”双音节“妈妈”的出现就更晚了。直到宋元之后,“妈”和“妈妈”才普遍成为对母亲的口语化称呼。彼时人们还称老年女仆为“妈妈”。

  明清以后,“妈”“妈妈”“娘”“娘亲”等成为对母亲最普遍的称呼,古代那些五花八门的叫法,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经济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文化 漫谈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 影像
延续爱的段落
妈妈有颗少女心
母亲也叫“姐”? 古人对“娘亲”的称呼花样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