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评论员 蒋小祺
6月15日,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推送了《“速成课”究竟能不能速成》一文。虽然标题里没有在这句话的最后打个问号,但读者能意识到这是一个自问自答的题面。问题是“速成课”究竟能不能速成?答案就是不能。
既然公众潜意识里都知道“速成课”不可能让你实现逆袭,但为什么还是有社交平台不停地推送这些流量词打头的内容呢?为什么这些内容的点击率也不低呢?
在几个大的社交平台,我们随便搜一下就可以看到各种名目的“速成课”内容。例如健身塑形类的有15分钟腹肌快速养成、七天速成“一字马”、10分钟速成“天鹅臂”、0基础5天可学会剑舞等;学习类的有3天速成iPad画画、5分钟读懂一本书、每天15分钟口才速成三步法、改变自己10天逆袭……
这些“速成课”就像无根之木一样,落到现实里是不可能长成大树的。
比如练出腹肌“马甲线”,得看个人的体重和基本身体条件,一个大胖子和一个微胖人士需要的时间肯定不同,训练频率不一样,形成的时间也不一样。总之,要练成“马甲线”需要很长的时间,维持“马甲线”更需要日复一日的锻炼。还有考验柔韧性的“一字马”,也叫做“横叉”,如果练习者本身柔韧性很好,可能经过一周左右的练习就能做到,但如果练习者是个身体不灵活的人,就算以每周2次的频率勤奋练习,估计两三年都未必能练成。
像这些“速成课”,几乎遍布所有你能想到的领域。它们蜂拥而至,当然是捕捉到了现代人那种想要不劳而获、盼望天上掉馅饼的隐秘心理需求,并且料准了这些人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的行为特点,才能在社交平台上大行其道。
一方面,那些为“速成课”埋单的人,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因为他们都渴望让自己变得更能干、更美好。这种想法受到社会更替速度影响,随着社会更替速度越来越快,我们似乎可以在三四年里看到过去三四十年的轮回,所有事情的周期都在缩短。所以,人们迫切地希望看见一切速成,并且不惜透支生命的能量。
另一方面,有些人年龄增长,本来应该随之增长的是智慧和经验,可通常增长的是各种负累,各种得失的计较。跟很多三四十岁的朋友聊天,他们很容易以年纪为理由,来解释为什么不能像小时候那样投入热情去做事情或学习某种技能,而对于别人的成绩往往会看作是“天赋使然”。
如果我们还抱着天上掉馅饼的态度的话,不如重新读一下日本著名时装设计师山本耀司的话:“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我相信一万小时定律,我从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灵感和坐等的成就。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
没有速成,只有一万小时定律。许多事情就像滚雪球,在原地很难堆出一个大的,但坚持朝着一个方向,按照一个节奏,予以时间,慢慢走,最后滚出来的那个雪球,会是开始时难以想象的可观。
不管是学习还是做事,总是需要遵循生命的季节规律,生长收获。催熟的果子不甜,速成的一切都缺乏扎实的基础,来面对长久的考验。真正的自由,无不从自律来,每天的微小积累会决定最终结果,这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