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林青颖
最近有件事挺新鲜。据媒体报道,在一些品牌手机体验店里,展示机的备忘录成了“树洞”:有人留下期待,有人分享诗作。如一位体验者在备忘录里写:“如果可以,希望在西湖长椅相遇,因为我每次都会在那里坐半天。”底下还有人跟帖留言,说“西湖真的泰酷辣!”
把展示机玩成论坛的模样,以匿名的方式表达自我,类似的事不少人小时候就玩过。无论是出去旅行时在景点留下的“到此一游”,还是QQ空间里用漂流瓶与信友聊天,抑或是在豆瓣、天涯等论坛里发帖讨论,事实上都和展示机做“树洞”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一种情感空间的建构。
即使是在“逃离社交”言论泛滥的当下,不可否认的是,只要是人,就有表达情感的需求。之所以展示机里这些简单的文字,能引发无数陌生人的共鸣。原因之一就是“真实”,与可以长篇大论输出情感的电子信笺、帖子不同,展示机里留下的通常是些只言片语,以较短的句子表达真实的情感。
这是难能可贵的。在流量为王的网络氛围下,“树洞”其实是非常常见的,微博有“xx bot”,豆瓣有“xx小组”等,都是记录用户心情留言的网络媒介,但在资本、流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我们时常被迫陷入“贩卖情感”的漩涡中,即所见并非所得,很多时候所谓的“感动”背后可能是专业写手写下的虚构故事,只是用于变现的工具。
而在没有商业纠葛的备忘录里,一切都变得纯粹。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短暂的交汇,能带来长久的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店员并没有删除这些帖子,也没有制止体验者留言的行为,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默默守护了这个特殊的“树洞”,固然一定程度上有出于企业提升体验者乐趣的考虑,但“无意”的放任做法依旧值得点赞。
整件事情背后,亦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模样。城由人组成。无疑,体验者与店员的做法,让人们看到了杭州年轻、包容的底色。
还记得厦门地铁“树洞”出圈的故事,无数有趣的、发自内心的吐槽与留言被路人打卡,一度刷屏了各大社交平台,而究其背后,能看到厦门聚焦人文情怀,打造出了一张独特且具有创意的城市新名片。
于杭州,发生在手机店里小小的展示机“树洞”也能延展到厦门“树洞”般全网参与,进而人人成为城市代言人吗?
我想是可以的。杭州本就被称为“互联网之都”,在网络交互这块力量强大。这些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这座活力之城在成为梦想家们施展抱负的人间天堂的同时,对城市文化的挖掘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正如厦门能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树洞”,杭州也能参考这段经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人制宜,因地制宜,打造出兼具杭州特色与年轻活力的城市新名片,让更多人看到杭州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