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凤
茅草,学名“白茅”,别名“丝茅草”,是草中之王。它的生命力极其旺盛,只要是土壤,就会见缝插针,破土而出,肆意生长。孩提时,我老家的河岸边、池塘旁、大埂坡……遍地都是,随处可见。茅草,民间有恶草之骂名。一不留意,它会把大片农田占为己有,乡亲们视茅草为敌,常对它实施斩草除根,严守赖以生存的田地。
但我们孩子,却对茅草刮目相看,它是大自然赐予的一份重礼。初春可去茅草地拔茅针,盛夏可去茅草蓬里捉蚱蜢,深秋可去茅草蓬里耙柴草……给我留下了一份份美好回忆。
“茅针”,是茅草萌出的芽儿,实为茅草初生叶芽后处于花苞时期的花穗。含苞茅草叶子中,其形如针尖,被称为茅针。初春,沙地上几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过后,在河岸边、池塘旁、大埂坡等处,凡有茅草根部的地方,都会泛起一层浅色的绿。远处眺望,犹如铺设在大地上的一条绿色地毯,碧绿舒展。近前细看,嫩绿的茅草芽尖,正奋力破土而上,长得遍地都是,它们细密而鲜嫩,勇毅而顽强,向阳而生。
要不了几天,茅草叶与叶中间,鼓起了修长的花苞,随着细嫩的茅草叶子,像雨后春笋,细细密密,一根紧挨着一根,向上拔节成长。茅针,是儿时一种美妙的零食,在这桃红柳绿、春意盎然之时,约上几个小伙伴去拔茅针,是件最为快乐的事情。
茅针形似松针,竹笋一般笔直向上生长。上绿下白,肉肉的外壳,光滑无毛。剥开,是细细白色的穗状体,放入口中,像棉花糖一样,清新爽口,轻轻咀嚼,妙不可言。茅针,要一根一根地拔,拔上两三小时,就能有几大把的收获,高高兴兴回到家里后,慢慢进行享受。
拔茅针的季节过后,茅草开始疯长,到春末夏起,茅草就长到齐腰高了,蚱蜢在茅草蓬里开始活跃起来,捉蚱蜢,成了我们又一个新的玩点。
蚱蜢,俗称“葛蜢”。它为植食性昆虫,长着咀嚼式口器,夏天喜欢栖息于茅草蓬中,它时不时在茅草蓬中跳来跳去。后腿发达,尤其后腿的肌肉强劲有力,外骨骼坚硬,是跳跃专家。用后腿跳,可以跳出比身体长数十倍的距离。“葛蜢”有绿色和褐色两种,绿色的“葛蜢”,品相好温柔,容易捕捉。褐色的“葛蜢”,品相凶猛,捕捉难度大。捕捉“葛蜢”,纯粹是为玩耍或喂鸡鸭。通常是徒手捕捉,捉到“葛蜢”后,会弄根纱线,系于“葛蜢”头颈上,吊在篱笆或廊柱上,让伙伴们一起观赏。同时,也是过一下捕捉的瘾,展示一下自己不凡的身手。
茅草到了秋末或冬初,由青变黄,由黄向褐灰色枯老而去,这也正是耙柴的好时节。缺粮少柴的年代,我和小伙伴们,会抓住这个好时机,利用下午放学和星期日休息的时间,去茅草蓬里耙柴草。小伙伴们三五成群结伴而行,每人都带着耙柴必备的背箩、耙捞和“茅刀”,去耙柴草。
路上耙柴时,一般是一边走,一边用耙捞不停地耙。一旦耙子上耙得一把枯草了,就俯下身去,把这些枯草用手捏实,紧紧地卷成一团,放于背箩之中。
耙茅草的枯叶,方法上有所不同,不能用行进式耙,而应站立在齐腰高的茅草丛中,用耙子不停地在茅草的顶部,双手用力按压耙捞的柄,像给人梳头一样,不停地向自己站立的方向梳拉过来。不一会,这茅草丛里的枯草,就成了囊中之物。但茅草不能用随带的“茅刀”割,否则是一种偷窃行为,是要被处罚的。有时,茅草耙累了,把茅草当作天然的垫被,在茅草上躺一会儿,静静地听那蟋蟀的浅鸣声。
收工时,我们会把满满一箩的柴草,两个人拼成一担,用现成的耙捞柄充当扁担,相互轮流着挑,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大步流星直向家的方向赶回去。
岁月无声,时光有痕。拔茅针、捉蚱蜢、耙茅草的年代虽早已远去,但孩提时那份快乐和辛劳,久久在我脑海中萦绕,因为这是我人生中值得珍藏的一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