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9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俞秀松在临浦一小

  俞秀松在临浦高小读书时的毛笔字和作文

  位于诸暨次坞镇溪埭村的俞秀松纪念馆

  临浦一小百年校庆,俞寿臧(俞秀松四弟)给少先队员授“俞秀松大队”队旗

  ■文/图  吴焕根   肖见  

  再过10多天,8月1日,是俞秀松烈士诞辰125周年纪念日。前不久,当我在诸暨溪埭村参观俞秀松故居和纪念馆,登上俞秀松烈士陵园瞻仰那挺拔高耸的纪念碑的时候,想起他离开村子时说的“我要等到大家有饭吃,等到讨饭佬有饭吃,再回来”的话,不由自主地产生了追寻他曾经在萧然大地上的足迹的念头,于是驾车沿着凰桐江而下,第一站到达临浦,这个他曾经读了三年高小的地方——

  13岁至15岁,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120多年前,一位风华正茂的翩翩少年,从邻县的诸暨溪埭村来到临浦镇读高小,并顺利毕业。

  他,就是俞秀松,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任书记,1912年至1915年在萧山县临浦高等小学读书。

  “临浦离杭州近,

  消息传播得快!”

  俞秀松,原名寿松,字柏青,1899年8月1日出生于诸暨县大桥乡(现诸暨市次坞镇)溪埭村。1908年,入本村行余小学读书。1912年,俞秀松即将从行余初小毕业,父亲就考虑他的升学问题。当时有两所学校可以选择,一是诸暨县城的乐安高等小学,教学严谨,闻名于诸暨;二是邻县萧山的临浦高等小学,虽然名气不及乐安高小,但因靠近省会杭州,消息灵通,知识与信息更新快。为了测试儿子的眼力,俞韵琴把儿子叫到跟前,问他两所学校,他喜欢哪所。俞秀松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喜欢去临浦!”“为什么?”父亲诧异地问。“临浦离杭州近,消息传播得快……”儿子的回答让父亲很满意。这年秋天,俞秀松顺利考入萧山临浦高小,在那里继续学习新知识。

  这所吸引少年俞秀松的萧山临浦高等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

  民国二十四年《萧山县志稿》记载:“苧萝乡乡立临浦初等高等小学校,在临浦镇。汤寿崈、赵庆福、葛遵礼、何丙藻发起,光绪三十二年(1906)正月开办。校舍万圣庵废址建筑,开办费由本地士绅乐捐。常年基本金有校田二十一亩零,市房四所,浙路股票五千元,余由本镇各商业派捐。校长何丙藻、王邦枢。毕业五次。”

  临浦初等高等小学发起人之一的汤寿崈是汤寿潜的大弟。《汤寿潜世系表》:“汤寿崈(1869-1937),讳霓,号泳仙,更字农先,晚号农圃老人。清候选光禄寺署正。公举天乐乡乡董。妻俞氏(1867-1952),诸暨溪埭俞祥海女。”

  从相关资料看,除了“临浦离杭州近,消息传播得快”的原因外,至少还有两个因素促使俞秀松到临浦高等小学来就读。

  一是临浦交通便捷,商贸繁盛。俞秀松大弟俞寿乔回忆说:“去一师读书的下半年,……他回杭州前,对我讲:‘……我这次出去,几时回来没有数。我要等到大家有饭吃,等到讨饭佬有饭吃,再回来。’……我送他到三环船埠头。”这就是说,当时溪埭一带出临浦、到杭州去,走的是水路,即浦阳江支流凰桐江。

  凰桐江发源于诸暨应店街镇五云岭南麓,流经寨头……大桥至凰桐出境,入萧山至浦阳镇汇入浦阳江。河长42公里,流域面积167余平方公里。大桥以上为山溪性河流,坡陡流急,涨落迅猛;下游为感潮河段,凰桐以下河段可通舟楫。这个流域,上世纪80年代诸暨有思安、大桥、云石、应店街4个乡,现为除次坞溪流域外的应店街、次坞两个镇。

  100多年前,这一带的公路交通尚未起步。出行特别是货物运输主要靠水路。俞寿乔所说的三环,现为次坞镇凰桐村的一个自然村,就在凰桐江边上。当年俞秀松到临浦读书,走的就是这条线路。

  与到临浦相比,溪埭村到诸暨县城距离更

  远。据当地老年人说,要翻过两座大山,走一天才能到达。

  临浦为古集镇,商贸繁盛,水路交通四通八达,在当地有“小上海”之称。对于凰桐江中上游一带的百姓特别是溪埭村的村民们,当年的临浦是他们的交通和通信转运站:应店街、次坞一带的出产和百姓的日用货物,要从临浦转运,俞秀松正是利用凰桐江上的船舶作为代步工具。与交通相适应,至少部分通信也走这条线路。现存俞秀松写给父母信,通过临浦镇上的金德元竹行转的信封有三个:一是1921年4月到苏俄去的途中,从哈尔滨发出的《给父母和家中诸人的信》;一是从福州发出的1922年11月24日《给父母亲的信》;一是从广州发出的1923年8月10日《给父母亲的信》。

  由此可见,当时从外省寄到溪埭的信件,是通过临浦中转的。这个“金德元竹行”的主人,有可能是俞家的亲戚朋友,还有可能是因为竹行与凰桐江上游的生意较多、客人来往频繁而成为信件委托民船带运的中转站。1955年,国家对木材(竹)行等进行私营商业改造,实行经销或代销的办法;1957年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时竹行等并入供销社。

  二是与汤寿崈的关系。汤寿崈“妻俞氏(1867-1952),诸暨溪埭俞祥海女”,说明汤家与俞家是姻亲。当年的溪埭村,就是一个以俞姓为主的自然村,户数和人口不是很多。俞韵琴有知识有文化,见多识广,想必知道临浦的学校是汤寿崈几个人所办,而且办得不错。所以平时言谈之中也会讲到,少年俞秀松听在耳里,才有可能在父亲征求自己意见时,脱口而出选择临浦高等小学。

  “中国少年岂不及愚公乎?”

  一些俞秀松传记记载他在临浦高小读书时间是4年。但俞秀松在苏联写的3则材料却有所不同。

  第一是《自传》(1930年1月1日):“我十六岁前生活在农村,念小学,同时还要干农活。小学毕业后无钱上中学读书。我就在乡村老师(那)里自学了一年中文。”

  第二是《俞秀松清党材料摘录》:“小学毕业后未能到中学就读。过了一年,在我父亲一个朋友的帮助下进了师范学校,读了四年,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开始接触了一点新的革命学说,并在此影响下跑到北京。”

  第三是《俞秀松填写的旅莫中国国民党支部党员调查表》(1925年11月24日),“教育程度”栏内的内容是这样的。入学年龄:13;入学年份:1912……出校年份:1915;卒毕否:卒业。

  以上内容说明在考上浙江一师前,由于家中经济条件限制等原因,俞秀松有一年时间待在家里,务农并自学。

  “民国”初年,政府对小学教育的学制作了规定。民国元年(1912)1月19日,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发《普通教育暂时办法》。9月,又先后公布《学校系统令》和《小学校令》。规定各学堂一律改称学校,小学校分初、高两等。初等4年毕业,可以男女同校,为义务教育;高等3年毕业。浙江省教育司根据教育部的这些规

  定,又拟订《对于小学教育的办法》,规定小学教育分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两级,初等小学校修业年限为4年,为义务教育;高等小学校修业年限为3年。

  俞秀松上高小,正好是“民国”临时政府和浙江省教育司颁布新学制之后,因此他在临浦读书的时间应该是3年。

  高小期间俞秀松是一位备受师生赏识的优秀学生。

  在临浦高小,俞秀松很快适应学校环境,熟悉了大部分师生。除了学好校方规定的课程外,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全部投入阅览室和运动场上。因此,不到半年,便成了一个学业上优异、墙报上常有文章、运动场上崭露头角、演讲台上见识超群、工作上富有魄力,备受师生赏识的优秀学生。

  13岁到15岁的3年,对一个处于成长期的有志少年来说,是非常关键的3年。其间,俞秀松写下了表达其远大志向的作文《愚公移山论》和散发出爱国主义感情的《论游说之士与任侠之士之异点》等文章。

  《愚公移山论》:“自古成大业者,虽难而不惧。何也?盖其志坚耳。愚公移山事,以残年余力而欲移山,其志可谓不坚乎?又曰:‘吾身虽死,有子在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患不平乎?’此言足以为法矣。昔高祖之得天下也,困于羽兵,几死鸿门,然卒能成帝业。呜呼!中国少年岂不及愚公乎?若人人有愚公之毅力,则中国何患不强乎?虽强大之国,吾何畏彼哉?”

  文中浓浓的爱国之情或者说家国情怀,非常难能可贵,为他后来成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另外,俞秀松在临浦高小临摹的毛笔字,大气天成,雄浑有力,结构得体,笔画自如。他的作文手稿和笔记,布局合理,字体工整,语句通顺,卷面清晰。所有这些,都是一位十三四岁的少年的习作呢。

  1916年,俞秀松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宣中华、施存统等一道参加和领导了杭州的“五四运动”; 1920年初,因“《非孝》事件”被迫离开学校,到北京参加工读互助团。1921年5月在上海参加陈独秀发起成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6月与陈独秀等5人创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8月,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任书记。从此,俞秀松投身到了现代中国最伟大的革命运动中去了,直至为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在诸暨次坞镇上,有秀松公园和秀松中学,纪念俞秀松烈士;在溪埭村,有俞秀松故居、俞秀松纪念馆和俞秀松烈士陵园,供人们凭吊和祭奠。

  临浦高等小学,现在是临浦镇第一小学。100多年后的今天,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规模、校舍、师生人数等,大大超过了当年。全体师生以俞秀松为榜样,传承烈士精神,搞好教学。这是俞秀松和无数革命先烈所期望的,也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深读
   第04版:专题
   第05版:湘湖周末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财经周刊
俞秀松在临浦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