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30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数字模型巧抓“七寸” 揪出有钱不还“老赖”

  本报讯  (首席记者  蒋超  通讯员  萧检)明明已经领到了房屋拆迁款,却选择继续当“老赖”,这是个别情况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区检察院依托自主建立的“涉拆迁补偿终本(即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执行类案监督”数字模型,找到了“破局”的解法。

  这个数字模型建立的初衷,源自一起长达8年的民事执行案。

  2015年,家住我区的施某因资金周转困难,通过中间人向陈某、周某、庞某等人借款11万余元。2016年借款到期后,施某以无还款能力为由,迟迟拖欠借款。无奈之下,陈某等人只好向法院申请支付令,督促施某履行还款义务。

  但施某在收到支付令后却无动于衷。陈某等人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向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对陈某名下的存款、房产等财产进行调查时,未发现他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只好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陈某等人的希望再次破灭。

  2016年9月,施某户籍所在地开始征迁,当地政府与他签订了《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协议》,不但给他安置了一套70平方米的新房,还支付给他征迁补偿款、奖励等合计200余万元。

  拿到这笔钱后,施某本应向陈某等人履行还款义务,却依旧选择逃避债务,被限制高消费、成为失信被执行人。

  今年初,区检察院的检察官在开展民事执行监督中发现,施某作为货币化拆迁安置人员,竟然还是失信被执行人。经过核查,施某因拆迁确有可供执行的财产。

  对此,区检察院向区法院制发检察建议,建议法院恢复执行。在承办检察官和执行法官的共同努力下,施某同意现场与周某、庞某及电话远程参与和解的陈某就借款金额、利息等问题进行协商。最终,各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施某当场偿还了借款。

  案子虽然办结了,但这个问题引发了检察官的思考。今年5月,该院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自行研发,上线了“涉拆迁补偿终本执行类案监督”数字模型,将拆迁安置人员名单与被执行人数据库进行碰撞,智能研判被执行人已有或将有可执行财产的线索,高效识别和挖掘未依法履行裁判义务的行为,及时督促法院对相关案件恢复执行,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截至目前,该数字模型已发现拆迁安置被执行人4人,涉及执行案件10件,执行标的额达200余万元,均已建议法院根据具体情况依法处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专题
   第05版:专题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财经
萧山15个小区上线智能通行程序
区领导带队检查 社区生鲜门店食品安全
捐资助学1000万元 点亮家乡教育星火
打造绿色数智供应链 当好电力“粮草先行官”
伴着夕阳 吹着江风 享受慢生活
物业保安智勇擒贼 警民联动守护平安
数字模型巧抓“七寸” 揪出有钱不还“老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