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项亚琼
在学生眼里,他是一名不知疲倦的好老师;在老师眼里,他是永不退休的教坛常青树;他择一事、终一生,他是萧山首位省特级教师钱桐生。 “有生之年,能为教育再多做点事,一辈子都值。”钱桐生誓言用一生诠释教师这个职业。
以研促教 砥砺前行
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 1968年,钱桐生从杭州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分配至东阳县玉山区(现归属磐安县)一所偏远初中——尚湖初中,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1973年,钱桐生来到萧山,先后在靖江中学、长山中学、萧山乡镇工业学校和萧山第五高级中学任教,直至退休。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教学过程中,钱桐生十分注重“知行合一”,始终坚持“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可持续成长的专业途径”。1989年,当时任教于长山中学的钱桐生,在一次高中会考后发现一道分值为4分的反三角函数填空题,学生的得分率很低,这引起了他的思考。“之后,我将研究心得与做法写成了教研论文《激发兴趣,提高反三角函数教学效果》。文章成稿后,我斗胆向全国中学数学权威杂志《数学通报》进行了投稿,欣喜的是最后竟一字不差全文录用,这给了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很大的鼓励。”钱桐生说,回想当时的思路与其后的做法,似乎是在不自觉地实践着教学研究的方法。
之后,一篇篇教学研究论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数学选择题的五种解法》《浅议思维定势对立体几何起始教学的干扰》《研究中差生特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等。持续性沉浸式教学研究,充实着钱桐生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提高着他的课堂教学能力与水平。1994年,钱桐生被授予省特级教师荣誉称号,他是萧山首位获此殊荣的教师。是荣誉亦是鞭策,2001年,在省教研室派遣下,钱桐生远赴北京受训后,连续三次在省高中数学新大纲与新教材培训会议上作辅导报告,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余热生辉 初心如磐
2005年办理退休没多久,钱桐生接受原单位邀请其持续发光发热的请求,除了承担起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外,还继续负责校刊《五中教育》的统筹、约稿、审稿、终审与出版各个环节的工作。
“退休后,我还是会经常下班听课,不光听数学课,也听其他学科,还时常收到兄弟学校邀请去听课评课。”钱桐生说。听课过程中,他要求自己尽量站得高、看得远,立足于被听年轻教师的发展,做到三点:听课前先“备课”,了解所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听课中认真“听、思、记”,寻找亮点、发现“短肋”;听课后开展交流,有时是集体听课,听后要求听课人各抒己见充分沟通形成共识,达到“一个人被听课,一群人有提升”。必要时继续进行追踪,开展针对性指导明确努力方向。在钱桐生等老教师一次次指点与帮助下,许多年轻教师进入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校刊校报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办好校刊《五中教育》,钱桐生也是倾注了大量心血。每季一期,要做到师生喜闻乐见却并不容易。除了考虑涵盖面问题外,还要考虑其专业性,于是钱桐生专门开辟有关教学教研方面的专栏,侧重发挥校刊在教师业务交流方面的作用,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也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该刊物在首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评选活动中荣获最佳校刊一等奖,钱桐生个人则荣获最佳组稿奖、最佳编辑奖,并赴北京领奖。
“这下信心更强、干劲更足了,就想着趁自己身体还好能多为教育事业做一点有益的事情。”2005-2006年间,钱桐生还参加了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高中数学精编》等一系列丛书的编写工作,并根据需要开设公益讲座分享教学经验。在忙碌中感受充实,享受幸福,体验收获,他说:“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终身学习的生活方式、创造性的劳动方式。唯有依托专业学习、专业研究、教育实践,以爱去教育和感染学生,以理性与理想去引领学生,方能提升育人实效,让每一个孩子成人、成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