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萧山农商银行:百年红色之路

  1924年,衙前农协会东岳庙东厢房,全国首个革命金融机构——衙前信用合作社在此撒下红色金融的火种,旧址现已原貌复原。

  20世纪80年代,萧山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客户经理走访农户家庭养猪厂

  萧山农商银行党员前往花卉养殖户了解资金需求情况

  萧山农商银行党员前往村社开展党员“三个一”驻点服务

  ■本版撰稿 通讯员 倪晨思 莫文萍

  历史的如椽巨笔,常常在重要节点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24、1987……沿着这些时间节点,一个人、一家企业、一座城市,都可以找寻到一段段红色记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从1924到2024。伴随着萧然大地的奔跑和腾飞,一代代萧银党员用最赤诚、最热血、最脚踏实地的足迹,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书写助力高质量发展的“萧银答卷”。

  红色薪火   敢为先

  1921年,凤凰山脚下,“大地敞着胸襟,欢迎我们下锄头铁耙造成锦绣,人人生活在这锦绣堆中,全仗农民底(的)气力。”衙前农民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农民运动“第一把火”熊熊燃起。

  1924年,衙前农协会东岳庙东厢房,全国首个革命金融机构——衙前信用合作社在此撒下红色金融的火种。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组建的第一个信用合作社,旨在帮助社员解决资金困难,免受地主官绅的高利贷盘剥之苦。

  1954年6月25日,萧山县第一家信用合作社——义蓬永新乡信用合作社成立。

  信用社成立之初,解放牌球鞋、土黄色背包和木头大算盘就是老农金的标配工装。据永新乡信用社第一批员工朱幼茶回忆:“那时候,我一个人要跑几百户人家发送利息和清单,在全乡流动服务。”当年的存折背后印刷字样:“信用合作社是自己的小银行,碰到困难有靠山。互助合作搞得好,社会主义早日到。”她随口就能背下来。

  “碰到困难有靠山”。当年的党员按照“深入农村,帮助农民,解决困难,发展生产”的16字方针开展工作,组织和调剂农民群众的资金余缺,建立扶贫档案,为村民牵线找活计,向贫困农民发放3元、5元,甚至1元、2元的生产生活贷款。和当年在衙前东厢房点燃薪火的前辈一样,他们的行动为打击“借大麦还黄豆”等农村高利贷活动,作出了无法替代的历史贡献。

  1958年,因扶贫工作认真负责,朱幼茶在头蓬大公社入了党,在农村一线工作了四十余年后,她说:“我始终记得入党的那天,我们在党旗前宣誓要‘为人民服务’。”

  改革创新   奋楫行

  如果想要寻觅一座城市的改革发展轨迹,本土金融机构的历史账簿是一名优秀的讲解员和记录者。

  1987年12月31日,对于萧山来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刻:这一天,萧山在新建成的萧山电影院召开撤县设市大会,结束了2000年的县制时代。

  也是这一年的12月,萧山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宣告成立。

  作为本地银行,合作社当仁不让地扛起助力地方发展的使命,见证、助力萧山从农业大县向工业化、城市化转身。

  20世纪80年代,信用合作社开始扶持农副业专业户和乡镇企业,农信党员的装备也从解放鞋升级成自行车,咿咿呀呀的车轮声,传遍萧山的大街小巷,也助力发展了如今的新街花卉苗木、新塘羽绒、南阳伞业等特色产业。

  90年代,市场经济的浪潮滚滚而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萧山勇立“潮头”,在全国率先完成乡镇企业转制。

  而合作社也第一时间勇闯金融支持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无人区”,萧山宁围信用社向如今的中国百强企业——万向集团,当年的宁围乡万向节厂发放贷款100万元。这是萧山历史上最大金额的乡镇企业贷款,就此拉开了萧山农商银行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和中小民营企业的序幕。老一辈农信党员的身影,开始从田间地头走向工厂街巷,陪伴万向、航民、传化、荣盛和成千上万各显神通的“赤脚老板”,书写一个又一个从“田野走向世界”的商界传奇。

  2001年3月25日,萧山撤市设区,融入大杭州发展格局。

  2002年,萧山完成工业超千亿元的目标,并从“强县经济模式”转向“都市经济模式”,把发展目标定格在都市强区的更高舞台上。

  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萧银党员开展“万千百”信贷走访、探索国际业务、成立小企业专营团队……携手“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一起成长,创出小微金融“萧山模式”。

  深耕本土   勇担当

  作为“千万工程”重要源起地,2003年,萧山开始美丽乡村建设。

  把时间带回到前一年,2002年,萧山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就开始联手政府推动省、市、区三级联动的信用村镇建设。

  2004年8月26日,浙江首家、全国首批农村合作银行——萧山农村合作银行破茧而出,改变的是名称,不变的,是深耕本土、服务三农的初心。

  2011年,萧山区启动“千万工程”的“精品提升”。同年10月,萧山农村合作银行开展“村银共建新农村活动”。活动一直延续至今,累计捐赠19.18亿元共建资金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在湘湖,1000万元融资支持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无感停车、聚合支付等一系列智慧金融服务,让人文和自然在湘湖八千年的碧波里和谐交融。

  在河上,捐赠100万元修建的道林山游步道,穿过几千亩的毛竹林“渐入佳境”。“丰收五和卡”和美德贷款,助力乡村治理,让吴越长歌袅袅,邻里和和美美。

  在进化,125.6万元共建资金助力五水共治,古村欢潭的岳湖一汪清水盈盈,云飞村祠堂两侧村道光洁如新。

  在戴村,授信300余万元支持乡村文旅,让这个活着的江南古镇,散发更浓烈的烟火气。捐赠69.8万元村银共建资金,看萧山“最高”山村笑盈八方客。

  在义桥,率先试点村级财务转账支付和“码上收付”,实现村级集体资金“无现金收付”,为村级“钱袋子”装上“电子眼”。

  ……

  自2011年起,建立300多个助农取款点、481个信用联络站,800多名党员十余年如一日开展“每村一柜、每点一人、每周一次”的党员“三个一”驻点服务,甘做经济“肌体”的“毛细血管”,把金融“滋养”送到萧然大地的角角落落。

  金融为民   再出发

  2014年12月22日,浙江萧山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百年时间转瞬即逝,萧银党员们仍然牢记衙前发出的那声呐喊,坚守“人民金融”的底色,把金融服务送进千家万户。

  翻开他们的为民“成绩单”,一串串数字、一个个事迹扑面而来——

  服务“三农”有担当。推出“村银共建新农村”2.0版本、“强村贷”产品,政银合力服务“农创客”,助力“经济薄弱村”摘帽,美丽乡村焕新,携手辖内480个行政村共同实现助力乡村振兴、锚定共同富裕的美丽梦想。

  服务实体经济有坚持。践行“两跑三降”,创新园区服务,落地科创金融,助力区域经济“重振旗鼓”,稳经济大盘“拔节生长”,数字经济“一路快跑”,推动业务经营与地方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服务百姓民生有定力。自2018年起,开展“政银通”“社银通”便民便企服务,2022年升级为“四个办”服务体系,提供“一网通办”代办事项500多个。开发“金融+”9大场景,为社区居民提供无微不至的金融服务。

  从工厂车间到田间地头,从老百姓的“钱袋子”到“米袋子”“菜篮子”,从发轫于衙前到深耕本土的普惠金融“排头兵”,百年间,萧银弄潮儿们的家国情怀、时代担当的从未改变。 

  某天,当我们站在更高的历史山巅回望,或许会发现——2024,只是梦开始的地方。

  一片片新的人间烟火,等着我们用最赤忱的行动守护,一幅幅新的时代画卷,等着我们用最铿锵的行动书写。

  弄潮儿向涛头立,扬帆奋楫正当时!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天下
   第04版:广告
   第05版:梦笔桥
   第06版:湘里坊
   第07版:公益
   第08版:财经
萧山农商银行:百年红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