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观祥
剥络麻,就是把麻秆与麻皮剥离。剥出后的麻皮,通过十来天的沤烂,一层绿色的表皮腐烂透了,俗称“熟”了,即要进入汰麻筋的工序。剥络麻,出的是苦力,汰麻筋闻的是臭气、泡的是臭水、用的是腰力。
汰麻筋,首先要把前段时间,一把一把捆扎好沤烂在湾里的麻皮,按照顺序一把一把,小心翼翼地捞到岸边,再一把一把地汰。汰麻筋,需要人站在臭水中,双手拿着熟化了的麻皮,猫着腰,用力在水中不停地左搅右甩,待到腐烂的麻皮,被彻底汰掉,成为白色的纤维为止。
汰首批麻筋,通常比剥络麻时间要推迟10来天。汰末批麻筋,推迟30多天都有可能,一般都在深秋时节了,天气已是很凉很凉,早晨下到齐腰深的水里,去捞一把把浸泡在水里的麻皮,汗毛都会一根根竖起来,鸡皮疙瘩都会一层层发出来。
汰麻筋,这个繁重的任务,一般都由男人家来完成。但有的家里实在没有男劳力,无奈之下,家庭主妇也当仁不让,加入到汰麻筋的行列之中。有的家庭主妇,自己不方便下到这么深的臭水里,采用调工的方式,把下水捞麻的活,请托左邻右舍处理,解决下水之难。
麻筋汰好后,因麻皮根部绿皮厚实,一时半会无法汰净,智慧的沙地人,通常在石板上甩。甩麻筋也是件很耗体力的活,一般双手分开尺许,握在麻筋根部向上的七分头上,根部往水里浸一浸,用力向石板的切面甩去,一下两下反复甩,一二十次甩下来,根部软了、白了,就算甩好了。如碰到僵麻、老地麻,根还有斑点存在,或仍还生硬,就再在水里浸一下,然后继续一下一下地甩,直至甩到软化、无僵块、无斑点为止。
汰麻筋最怕中段伤“把”,就是在沤烂麻皮时,缺乏经验,在一把一把捆扎麻皮时,捆扎得过紧,导致沤烂不均匀,其他部分都弱化了,唯中段伤“把”,人称“外焦里不熟”。产生这种情况,就是再沤烂一段时间,也是无济于事的,大多只有硬着头皮汰,或者用16K纸面大小的木榔头,把带水麻筋,盘成牛粪状,一榔头、一榔头用力地敲,敲到软化、无绿皮为止。如通过榔头敲打,仍还有杂质残留,只能降一两个等级处理掉,即绿票或蓝票。
汰好、甩好,或用榔头敲好后的麻筋,要评个上好的红票等级,麻筋的白度较为重要。社员们通常会舍近就远,到有清水的水潭、池塘、沟渠中,再进行漂洗一次,以提增白度。
麻筋汰好后,紧接着是晾晒。晾晒麻筋,一般在小队舍的道地上,或小队舍边的空地上,临时搭起高廊,把一把一把的麻筋,像挂挂面一样,挂在廊竿上。当年汰麻筋时,挨家挨户把麻筋晾晒在小队舍的道地上,犹如筑起了一道道白墙,很是壮观。孩子们把晒场当作迷宫,在这里尽情玩耍。如果太阳猛烈一点的话,一两天就可完成麻筋的晾晒,晾晒完后,即可打包上缴大队麻站。
从剥麻,到汰麻筋,再上缴到大队麻站,麻事就算画上了一个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