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社区“改造” 得人心是关键

  ■本报评论员  靳林杰

  最近,萧山城厢街道燕子河社区的微更新项目“五心小屋”开始试营业。

  所谓“五心小屋”,其实就是“便民小屋”。因其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令不少周边居民感到惊喜。

  这处原本闲置已久的空间,在改造完成后拥有了多项功能,户外工作者可以在此歇歇脚、喝喝水,居民小修小补的需求也有了着落。小屋里设置的共享工具箱和自助打印机,更是让不少周边居民竖起了大拇指。

  近年来,社区“微更新”“空间改造”“项目提升”等词语屡见不鲜,但如何改到位、如何让改造不是“面子工作”、如何改在百姓心坎上,实则是一道很有挑战性的题目。

  我们也会看到一些新闻,改造的时候轰轰烈烈,规划设计图做得相当漂亮,但当改造真正落地,居民却发现完全只是“花架子”,毫无“真用处”。老百姓原本很是期待改造的成果,结果期望变失望,最终砸的钱算是打水漂了。这就是失败的改造。

  事实上,不管怎么改,最终的立足点还是民生,如果只改面子不改里子,浮于表面没有内容,这样的改造其实不改也罢。如何让“爆改”成为“大好事”,是需要去深思的问题。

  纵观成功的改造案例,无非就是因为抓住了民生需求,改在百姓的需求点上。

  像是最近被相关媒体报道的萧山万众名府小区的架空层改造,也是将原本被居民堆杂物的架空层加以改造,实现了公共空间的合理利用。150平方米的架空层,从此告别脏乱差,还分区设置了儿童活动区、青年会客区、阶梯观影区三个功能区。充分利用了空间,也充分考虑了儿童、青年、老年人等不同年龄群体的不同需求,得到了居民的好评。

  这样的改造,不管是生活在该小区的居民,还是看新闻的旁观者,其实都会收获一种真实可感的幸福感。我们常说生活,是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过日子”,当身边原本被遗忘的公共空间得以充分利用,休闲好去处就多了一个,谁能不感到欣喜呢。

  所以,从“人人看不上”到“大家都爱去”,有时候缺的就是规划和利用,以及缺少发现居民需求的眼睛。

  改造要“得人心”,前期也的确需要下时间下功夫、去调查去了解实际情况,相关单位也不能偷懒,需要脚踏实地,切切实实去了解民之所需。

  而作为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也应该在合适的时机充分表达需求,以一种参与者的姿态去积极沟通,这样才能实现所谓的“双向奔赴”,让改造不仅是“改了”,更是“改好了”。

  如湘湖家园小区葡萄架小公园里增加新休闲座椅,方便居民休息的案例,就是居民反映需求,社区实地调研,最终落实解决方案,妥善回应居民需求的一个典型。

  如果要判断改造的成功与否,或许看日常人流量便可窥探大概。若是一处空间在改造前后经历了闲置无人到人来人往,或许就可以判定改造的成功。目前在很多地方,其实不乏看上去很漂亮的公共空间,但是否真的有人气,要打个问号。所以我们都应该多关注人气旺的公共空间,毕竟人气旺说明了一切,说明此处必定不简单。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专题
   第06版:萧友圈
   第07版:文化 悦读
   第08版:财经
社区“改造” 得人心是关键
“代炒菜”服务 呵护和监管都别缺位
学科教育跨界 “跨”了才能更出彩
“洋外衣”的把戏
“打卡的风”可别乱吹了
贪便宜弄草药“滋补”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