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王俞楠
最近,萧山新街小学一年级的一堂不一样的美术课出圈了。课堂上,“孙悟空”惊喜登场,与孩子进行互动。整堂课下来,孩子们的欢喜溢于言表。
“孙悟空”的扮演者不是别人,正是学校里的音乐老师。
老师结合背景音乐,用活灵活现的身体动作来演绎“孙悟空”。孩子们戴上了在美术课上制作的面具,扮演“小妖怪”,和“孙悟空”开展了有趣的对话。这样的课堂不正是美术和音乐的良好结合吗?既有美术的创作,也有音乐的感知。跨越了科目之间的界限,新街小学的这一课堂无疑呈现了“1+1>2”的效果。
设计课程的美术老师表示,这是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特点来开展这堂课的。
一年级孩子刚刚从幼儿园升学,适应了以玩乐为主的课堂模式,想要让他们安安静静坐下来去听一堂40分钟的课,即便是相对有趣的美术课,也是一个挑战。
这时候,在美术课上,结合音乐课的特点,用熟悉的角色、音乐,还有肢体动作和言语间的应答,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就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欢乐,也自然更能吸引他们听课。
这种跨“学科”的教育方式,其实并不是一个新现象,甚至可以说在教育系统里,已经颇为常见。
以萧山的学校为例,湘湖小学多年来一直进行着Steam项目式课程教育,这是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学科融合的一项综合课程。自2019年以来,银河实验小学便开始探索项目式学习,鼓励孩子打破一种学科的壁垒,综合运用各个学科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长山小学近年来积极鼓励老师参与“无边界”教研,如让语文老师上数学课,数学老师上音乐课等,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探讨,不同的尝试,帮助老教师跳出常规,让新教师拓展眼界。
从上述学校的案例中不难看出,“跨界融合”的学习,其本质就是要打破学科已有界限,对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和情境化设计,进行跨界教学与应用,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问题解决和创造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综合化。
在分科设置课程的现实背景下,这种跨界的方式,无疑是值得点赞的。毕竟很多知识本质都是相通的,就像想要学好数学,自然也要学好语文,才能理解题目的意思。
学科的“跨界”,虽然有了类似于“项目式学习”“无边界教研”等听上去挺高大上的名词,但新街小学的美术课堂实践也告诉我们,其实学科的“跨界”并不难,或许只是一种教学方式的小变化、新尝试。勇敢迈出那一步,或许老师们有了“跨”的尝试,也能收获到“融”的甜头与出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