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代炒菜”服务
呵护和监管都别缺位

  ■首席评论员  俞海波

  买了菜,现场还能帮做菜?近期,上海、深圳、浙江等地的农贸市场内悄然兴起了一种名为“代炒菜”的新业务,消费者买好菜后,只要在“代炒菜”档口付上几块钱到十几块钱不等的加工费,就能拎着热乎的现炒菜回家。

  这个业务,跟此前曾经火过一阵的“上门做饭”服务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得不让人惊叹服务市场的活力。而且,相比“上门做饭”的高成本,“代炒菜”的花费更少,潜在消费人群更加庞大,服务落地也更加方便。就目前来看,“代炒菜”服务的风评不错,很多网友呼吁“全国推广”。

  一项服务如果广受欢迎,那么其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实现了双赢乃至多赢。也就是说,服务提供者认为有利可图,消费者则乐意掏钱。“代炒菜”的兴起,不外乎这个原因。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是在就餐上,多了一种选择。民以食为天,就餐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如今人们在对待吃饭这件事情上可谓十分上心,食材上要求新鲜,饮食搭配上讲究营养均衡,还有大家最关心的食品卫生和安全问题。要满足这些要求,自己买菜做饭最放心,次一点就是购买信得过的餐厅做的菜。“代炒菜”服务提供了新的选择,特别适合要求食材新鲜干净、自己看得见,但是没时间或是不擅长做菜的人群。这个用户画像,恰好和当下很多年轻人一致。可以说,“代炒菜”服务无缝对接了他们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做饭难”的痛点。

  更为讨巧的是,“代炒菜”服务除了核心消费群体数量较多外,潜在消费群体也不在少数,而且只要服务做得好,生意几乎是如同滚雪球般越做越大的。比如中老年家庭里,厨房主理人也有不擅长处理的食材或者疲惫的时候,那么“代炒菜”就能很好地填补这个空隙。再比如,在“方便菜”市场,尽管预制菜大行其道,但还是有不少人对其质量表示担忧,在购买上心存疑虑。那么现做现炒的成品菜,在本地竞争上也自然会占据优势。

  对农贸市场来说,“代炒菜”服务,可能是复兴的契机。随着网购、生鲜配送的发展,传统农贸市场面临客流减少的危机,尤其是年轻一代,几乎不会踏入市场。农贸市场需要想办法留住顾客乃至吸引年轻人,增加各种创新服务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作为新兴业态,“代炒菜”业务还是有很多不足的,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从业者的资质,菜品品质的把控,售后服务保障等,因此离不开相关部门的监管。监管的重点,既包括价格、斤两等常见问题,也包括餐饮证照合规以及卫生管理等。最重要的是,要及时因地制宜,制定出台“代炒菜”服务的行业规范,设置准入机制、全流程全链条监管机制等,守护好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对于违规开展“代炒菜”服务的,则要依法进行查处。

  当然,作为新兴业态,“代炒菜”业务也更需要呵护。在“代炒菜”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乱象。这其实是市场活力的体现,不应当以“食品安全”等理由一票否决,这是因噎废食。最好的呵护,是在严格的底线监管之外,不打扰,不拔苗助长,把选择权交给消费者。让消费者作为主考官,不断提出新需求。经得起市场考验,能持续解决消费者新需求的服务,自然能够红红火火、长长久久地存在下去。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专题
   第06版:萧友圈
   第07版:文化 悦读
   第08版:财经
社区“改造” 得人心是关键
“代炒菜”服务 呵护和监管都别缺位
学科教育跨界 “跨”了才能更出彩
“洋外衣”的把戏
“打卡的风”可别乱吹了
贪便宜弄草药“滋补”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