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杏芳
从小,我便在爷爷辈的讲述中熟知了沈佩兰的英勇事迹。
在那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抗战时期,昇光村不幸被日军侵占,吴家大院更是被蛮横地占为据点。然而,沈佩兰并未因家园被毁而退缩,她以无畏无惧的姿态,舍小家为大家,毅然决然地为国军传递情报,协助军队向日军发起一次次英勇的攻击。战斗的硝烟虽然摧毁了她的家园,却在她心中点燃了一簇永不熄灭的信念之火。她的英勇事迹,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家乡的夜空,也在我心中悄然种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
怀揣着儿时报效祖国的梦想,我曾无数次幻想在沙场上挥洒热血,为国争光。然而,命运的车轮却悄然转向,引领我踏上了乡村教师的岗位,让我在和平年代的教育领域中默默耕耘。起初,面对这份看似平凡的工作,我不禁感到迷茫与困惑,怀疑自己能否在这平凡的岗位上践行报国之志。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我逐渐领悟到,教育正是当下我奉献祖国的舞台,而培育莘莘学子,则是我肩负的神圣使命。
我曾有幸任教于地处偏远的萧山六中,那里四周环山,交通闭塞,仿佛与世隔绝,教学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每当我踏入那简陋却充满活力的教室,看到学生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所有的困难与挫折都仿佛瞬间烟消云散。
身为语文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致力于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文化魅力。在讲解古诗词时,我会在课前精心绘制简笔画,将诗中的山水意境与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讲授《阿房宫赋》时,我更是耗费一天的周末时间,去图书馆找资料,对照着图书一笔一划地描摹出阿房宫的壮丽景象,然后在课堂上对照图纸,细致入微地剖析文章,引领学生深入领略这篇千古名篇的精妙之处。
课后,我积极发起并创办了“梓桐文学社”,在缺乏现代设备的艰苦条件下,我与学生们亲手用铅字笔在钢板上刻印文章,感受着文字的温度与力量。我鼓励学生们大胆创作,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其中,有一个名叫小李的女学生,她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但在写作中却展现出了独特的才情与魅力。我耐心地指导她修改作文,帮她投稿参赛,当她看到自己的文章发表在校刊上时,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自信与喜悦的光芒。这光芒,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也成为了我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动力源泉。
我常常与学生们促膝长谈,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倾听他们的梦想与追求。有一个姓赵的女孩,她家庭经济困难,一度想要辍学回家务农。得知这一情况后,我多次家访,与她的家人沟通交流,耐心细致地劝说他们支持女孩继续学业。在我的不懈努力下,她最终顺利完成了学业,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开启了崭新的人生篇章。
沈佩兰,这位英勇无畏的乡村教师,也曾经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以教育为笔,书写着对孩子们的关爱与期望。她用自己的奉献与坚守,在乡村教育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沈佩兰的玄孙女接过她祖奶奶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教育篇章。她面对的或许是似曾相识的稚嫩面孔,但传承的却是那份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与对乡村孩子的深情厚爱。
一代又一代的乡村教师,如同传递希望之火的使者,在岁月的长河中接力前行。他们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将爱与希望播撒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我仿佛能看见,沈佩兰在时光的那头欣慰地微笑,她的精神在玄孙女的坚守中得以延续,更在我的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与感动。尽管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但乡村教师这一共同的身份与使命,却将我们紧紧相连。这种情怀,是对乡村大地的深沉眷恋,是对乡村孩子未来的美好期许,更是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铸就伟大的信念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