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燕洲
我是萧山一名普通的旅游工作者,因为一个走遍世界的梦想,在高中时候就毅然选择了旅游专业,并且在高二成功考取了导游资格证,获得了从业资格。高考那一年中专升大专,又因为有导游资格证额外加30分入学,让我第一次因为有了这本证书而感到光荣。在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求学期间,还是因为这一本证书,让我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可以在萧山很多旅行社做兼职导游,大学期间的勤工俭学成了我人生中最为宝贵的一笔财富。
作为一位旅游从业者,我很感谢我的家乡。正如人民网上一篇名著《共和国同龄人罗大伟: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中所写“生在国旗下,长在春风里”。我们萧山的旅游行业,何尝不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我感谢我的祖国,我感谢我的家乡,因为萧山如火如荼的旅游行业,让我在就学期间就能有很多工作的机会,毕业以后,用了10年不到的时间,就初步完成了我最初的那个梦想——走遍世界。
当我走遍中国,走遍东南亚,正想走向世界的时候,意外地遇到了疫情。我记得疫情前最后一次飞是2019年12月19日去12月24日回的岘港之旅,从岘港回来之后,疫情就慢慢地越来越严重,到最后各种封城封村大家都足不出户,整个世界都停止了,安静了。当时的旅游行业是被冲击最大的最直接的行业之一,各种停飞,停航,停运,停业,而我也就成了被迫下岗的一员。
转机出现在了2021年的春天,因为疫情,旅游工作总是断断续续在开展,我闲来无事,便在家采茶,其间接到一个电话,是原来工作过的单位老领导,问我是否想上班。当时这一通电话,可把在家憋了几个月的我高兴坏了,立刻马上回家换装便去面试了。从那以后,我便来到了湘湖,做了一名湘湖的接待导游。
我家就在湘湖边,骑个小毛驴15分钟左右便可以上班了。来到了湘湖工作这三年,湘湖带给我了很多惊艳和惊叹。萧山的旅游从行话来讲,是属于旅游输出地,客源地。作为从业十几年的老旅游人来讲,从做组团的全陪领队转型来做地方接待,也是非常大的一个挑战。因为对工作流程的熟悉度和熟练度,在接待过程中并不会有太大的纰漏,但是我自己是知道工作中欠缺和不足的地方有很多。
做了接待工作后我才意识到我对我的家乡了解有多么的欠缺。我该怎么介绍我的家乡?我的家乡他的历史,他的名人,他的变迁,他的特产他又有哪些特色,他又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因为无从下手,我便只能拜师学艺。湘湖游船上的导游讲湘湖,那肯定是萧山第一的优秀且完整,每一次带着客人坐游船,我总是比客人听得还要仔细。湘湖里开观光车的姐姐们对湘湖景区路线和站点名称的熟悉度,以及湘湖里各种传说故事那也是相当的了解,每一次坐上观光车,都是我学习湘湖故事和认路的过程。包括去到跨湖桥博物馆,去到德惠祠道南书院,每一次能有见到讲解员的机会,都是我学习的时候。
湘湖的故事有处可学,可是旅游总会走到周边,萧山的周边那些乡镇,那些红色教育基地,那些新农村建设成果,我们又该怎么去介绍呢?于是我在工作的同时,慢慢地去收集各种介绍萧山历史文化人物故事的书籍和资料,在学习中不断充实。也是在搜集湘湖和萧山的资料过程中,认识了很多老师,也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帮助与馈赠。我感恩这些美好和遇见,也想把这些老师馈赠的珍贵资料与心意分享给同行,给大家。
萧山,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有很多很多可说可讲可介绍的内容。萧山的旅游,组团旅游一直以来如火如荼,地接旅游却是像一个新生命一般的存在,从无到有,从零开始。这也给萧山做接待的同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不知道怎么讲,讲什么,没有完整的资料来源。
我在寻找这些资料的同时,蓦然发现,萧山不是没有资料,只是这些资料被埋没在了汪洋书海之中,就像是珍珠被埋在了泥土里,我们要一颗一颗去发现。对萧山最了解的人大约都是文人大家,而非一线旅游从业者。我想我是幸运的,第一颗捡到的珍珠是方晨光老师所著《湘湖史》,而后又发现了《湘湖(白马湖)丛书》,再后来,找到的资料越来越多,遇到的老师也越来越多。我感谢这些赠予我书籍和资料的老师,我要把这些埋没在泥土中的珍珠一颗一颗找出来,串成一个串,把这些为萧山留下文字,留下乡情,留下情怀的作品串成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这一串美丽耀眼的作品,不只是导游词,解说词,是所有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感情的人的汇总。
我爱萧山,我爱湘湖,我爱我脚下这片土地。我感谢每一位为萧山留下文字,留下故事,留下无悔青春,留下一生奋斗的大爱之人。你们笔尖留下的文字,是这般的有力量,让很多年后的我深深感动。我看到了,我读到了,我也把这份对萧山的爱介绍给了远方的客人,分享给了旅游一线的同行。
感谢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你们的馈赠与协助,成就了萧山旅游人第一本工具用书。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