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亮燕
一枚绣花针、一根细棉线,经过绣娘灵巧的双手,便钩挑成了花样繁复的美丽图案,这就是国家级非遗萧山花边技艺制作。不久前,这项百年技艺又迎来了一个好消息,我区萧山花边代表性传承人赵锡祥入选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得知这一消息,今年89岁高龄的赵锡祥很是感慨。他说:“我从16岁跟随父亲进入萧山花边这个领域,从来没有离开过,可以说择一业,终一生。这次有幸被认定为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深感荣幸。但对我来说,这不是句号,更像一个逗号,我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我要把非遗传承工作做得更好。”
70余年的坚守和热爱
1936年,赵锡祥出生在萧山坎山的一个花边世家。16岁时在父亲开设的花边作坊里随父学艺。1954年,他进入坎山花边社,凭借天赋和努力,迅速掌握了花边制作的精髓。1958年,包括坎山在内的萧山六大花边生产合作社合并成萧山花边总厂,由于表现出色,赵锡祥被调入技术部门。之后,又被单位推荐到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继续深造。
两年后,赵锡祥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花边厂,继续从事设计工作。在之后长达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悉心苦研、大胆创新,先后创作了万缕丝全雕结合镶边、彩条链、格欣绣、绚带丽、梭棉绣、龙骨带花边等六大类抽纱品种。尤其是他设计的5801全雕镶边制品,出样久销不衰,成为抽纱出口“王牌”产品,创下单件产品出口数量之最。
赵锡祥创作设计的作品新颖别致、工艺精美,曾多次获得国家级优质产品金奖、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优秀创作设计奖,并八次获得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他本人也先后获得“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浙江工匠”“杭州工匠”等荣誉称号。
谈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赵锡祥回忆道,1972年为迎接美国总统尼克松来杭,他设计的大型“西湖风景”全景花边窗帘,被随行的基辛格博士称为“世界花边之冠”。2000年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前,赵锡祥决心要把所有的针法、制作工艺都融合到一件作品上,为后世研究萧山花边提供实物。于是,他专门创作了特重工万缕丝全雕镶边床罩,这件极具历史价值的作品获得了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首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将花边传承放在首位
尽管早在1996年,赵锡祥就从工作岗位上正式退休了,但他从未停下脚步。他深知,这门古老技艺的传承,比个人的成就更为重要。这些年来,他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萧山花边的传承工作中。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萧山花边逐步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保护好、传承好萧山花边是摆在眼前最迫切的事情。虽然困难不小,但还是要有信心,不能让这个百年技艺失传。” 这是赵锡祥对花边行业发展的担忧和希冀。
赵锡祥说,传承和发展萧山花边,自己责无旁贷。早在2003年,他就自筹资金组办“杭州萧山赵锡祥工艺美术工作室”,培养专业设计人员和制作人员。2012年,杭州市首推以五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为传承主体的“工艺与民间艺术薪火传承计划——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学艺”项目,赵锡祥就是其中一位大师。在那次活动中,他面向全国公开招徒四名,并用五年时间潜心带徒授艺。从基础针法制作到纹样设计临摹,从原料选择到成本核算、生产管理,他都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每一步都悉心指导。如今,徒弟王丽华也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成为了萧山花边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眼下,赵锡祥正在为出版《萧山花边纹样集》做资料收集工作。他计划把毕生创作的400余幅萧山花边纹样进行系统梳理。“希望这本书出来以后,对更多的人学习和研究这门传统技艺有所助益。”
接下来,赵锡祥还将做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我和徒弟计划在所前镇打造一个萧山花边制作技艺传承创新孵化基地,常年招收学员,分批开展培训,为萧山花边爱好者提供学习平台,让这一技艺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