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7日 星期六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在博物馆当志愿者

  文/徐淑欣

  我立于博物馆的铜镜展柜旁,静静凝望着镜身上古老的纹路,镜面幽深,映照今人身影,亦折射出青年志愿服务的深刻本质——它绝非简单的体力付出,而是一场以个体实践融入公共文化血脉的自觉担当,是青年精神在古老文明场域中的一次庄严确认。

  当我在拓印台前引着孩子的手,使汉字在墨痕中苏醒,我仿佛看到“文化解码”的奇妙过程。这看似简单的手工体验,实则是激活器物内在文化基因的仪式。孩子指尖沾染的墨色,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印痕;那声对墨色宣纸上汉字白色留痕的惊叹,是古老审美在年轻心灵中激荡的共鸣。成为博物馆的志愿者,不仅使我成为文化密码的“转译者”,更让我看到了中华文化闪耀着的跨越千年的光辉,让静默的文物通过鲜活的体验重新获得讲述自身的能力,使文化传承从被动的“观看”升华为主动的“触摸”与“创造”。这种“解码”,正是让博物馆教育功能真正落地的智慧实践。

  当展厅人潮涌动,志愿者与保安们下意识用手臂挡在长者与桌角之间。这看似微小的守护姿态,无形中引导公众建立起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一句温和的提醒:“请稍稍退后一步,看得更清也更安全”,将冰冷规则转化为对文化尊重的温情倡导。文化传承者守护的不仅是器物本身,更守护着公众与历史文明之间应有的庄重距离与情感联结。

  在休息区为迷途者引路,为困惑者拆解题目的“边缘”服务,亦非微不足道。当小姑娘因解题思路豁然而展露笑颜,欢呼“谜底藏在题目背面”,我恍然间领悟到:我们提供的不仅是答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这方寸之地,志愿者所充当的角色,如一面“心灵之镜”,反射着知识的光芒,传递着信心暖意。

  闭馆的钟声悄然临近,铜镜在暮色中归于沉寂。指尖拂过展柜边缘的微温终将散去,但某种无形的印记已然留下。作为青年志愿者,我们主动成为文化传承链条中的一环。我们以热忱、行动为基石,构筑一个尊重历史、关怀当下、启迪未来的公共文化空间。铜镜默然,却映照着青年一代在文化传承之路上的自觉身影——我们以赤子之心,在古老文明的星河中,努力成为传递光亮、接续永恒的微小星辰。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天下
   第03版:文化 乐活
   第04版:文化 影像
主干与旁枝
我在博物馆当志愿者
无人照看的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