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31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拈叶微笑的N次锤炼 只因“遇道”欢喜

  ■本报评论员  王肖君

  到了73岁的年龄,一般人都脚翘翘,颐养天年了。但沈来花还是很忙,因为她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宝贝”的是她的眼光和技艺,因为有57年手工茶炒制经验,她看一眼茶叶颜色,就知道是人炒的还是机器炒的,火候是否到位,值多少价钱等。

  所以啊,在这个春日,人家都忙着赏花,沈来花却要跑遍萧山主要产茶区,到处指导炒茶,有时候回家都已经是凌晨了。

  在老龄化成为全球趋势的今天,延迟退休和养老问题跨越了社会制度和文化语境,成为了人们的共同关切。但对于社会上某类小众人群来说,他们的职业几乎没有退休一说。

  之所以可以长久地干下去,是因为他们干的都是自己热爱的事业,或者说是他们已经不会在乎所干的事情是否有收益,而在于干的过程是否能产生令人愉悦的“心流”体验了。

  沈来花说过:“我是个急性子,有啥事情,都要着急忙慌地做好。只有炒茶这件事,它是‘细磨工夫’,说来也奇怪,我在炒茶的时候,再急的心都会慢慢静下来。”

  这就是米哈里·切克森米哈顿《心流》提倡的心流最优体验:当你特别专注地做一件目标明确而又有挑战的事情,而你的能力恰好能接住这个挑战时,你可能会进入的一种状态。

  而能进入心流的人,更多是搞艺术、玩技艺,或者特别有追求的人群。比如85岁的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画了60多年,他可以坐在春天里从早画到晚。75岁漫画家蔡志忠,很少说话,也不爱睡觉,饭量非常小,每天工作时长达18个小时。他可以在椅子上坐58个小时,42天不出门。

  而对于大部分为了生活而工作的人们来说,很多时候,工作只是一个谋生手段,很多人惧怕、焦虑,想要退避,能做到不厌不憎已然不易,更别提欢喜了。所以,一些年轻人会表现得很迷惑,这边想要“躺平”,那边又幻想“暴富”,有时还呢喃不休地渴望“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究其深层原因,不过就是内心不欢喜当下的工作,但不得不从事目前的工作,又因为长久的身心分离,终于忍不住要呐喊。

  这时候,我们不妨看看大卫·霍克尼、蔡志忠和沈来花的状态,尽可能去找到一份你喜欢从事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正如2300年前,庄子就提出“遇道”是工作生活的正确方法——不计较外在的报酬,自然而完全地投入。目标是做你喜欢做的事情,通俗点说,就是为技艺而技艺,为艺术而艺术,为科学而科学,为你喜欢的劳作而劳作。

  这个时候,你的一切都处在最佳,最合理的位置上,所有念头都相互支持、相互关联,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地往同一个方向前进。退休年龄的时间点,变得并不重要了,因为你通过工作、做事,找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湘论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天下
   第07版:小记者
   第08版:财经
   第Z01版:今日瓜沥
   第Z02版:专题
   第Z03版:专题
   第Z04版:航坞
社区食堂上门做菜 萧山可以有
偏离的社会价值认同 盼回归的那一天
拈叶微笑的N次锤炼 只因“遇道”欢喜
网络不是言论的法外之地
自由舒适是“造梦”的前置条件
找到致富“种子” 靠眼光和倔劲
人性化举措背后需要更多“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