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31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找到致富“种子” 靠眼光和倔劲

  ■本报评论员 张旭

  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布了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名单,萧山区益农镇三围村连续3年获得此殊荣。

  二十年间,从位于萧山“东伯利亚”的一个贫困村,到如今村庄农业年产值近2亿元,三围村的秘诀就在于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让农业焕发了无限生机,把荒地变成了致富的“宝地”。

  “村里人少了,出现了很多抛荒地,空着很可惜。”2000年前后,时任三围村党组织书记的许天罡深有感触。他的感触也反映了当时农村的普遍现象,村民离开世代耕种的田地,去城里“讨生活”。曾有研究中国社会结构的学者指出,近代海通以后,一般日常生活品由原先的自给自足,变为城市现代工厂生产,乡村失去了回流的财富。这一背景下,乡村的人口逐渐向城市流动。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并由此带来了乡村“空心化”“空巢化”。

  破局,三围村还是从根本的农业入手。2001年,三围村从绍兴市马山街道(原马山镇)引进大棚蔬菜种植。到目前为止,三围村以1700亩省级无公害设施蔬菜示范基地为发展基点,现已成为省内外著名的菜篮子基地,全村近80%的农户从事大棚蔬菜种植。

  “种一年芹菜,可换一台奥迪。”村民的一句玩笑话,却是三围村种出“摇钱菜”、齐奏“富民曲”、共挑“金扁担”的真实写照。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又回到了乡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从土地里找寻致富“种子”。

  在江西省永新县高市乡,在回乡创业青年的带动下,几个村庄户户种蜜柚、家家有收入。在陕西延安,新庄科村种下了富硒苹果,好果子有了好“身价”。有着“中国大蒜之乡”之称的山东省金乡县卜集镇,通过发展镇级农产品电商产业园,目前“金乡大蒜”的品牌价值已超218亿元,返乡打“蒜”盘的年轻人日益增加。

  根据农业农村部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到1220万人。

  无论是芹菜、大蒜,还是蜜柚、苹果,从南到北,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步履铿锵。一个个产业兴旺的场景,彰显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动能,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湘论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天下
   第07版:小记者
   第08版:财经
   第Z01版:今日瓜沥
   第Z02版:专题
   第Z03版:专题
   第Z04版:航坞
社区食堂上门做菜 萧山可以有
偏离的社会价值认同 盼回归的那一天
拈叶微笑的N次锤炼 只因“遇道”欢喜
网络不是言论的法外之地
自由舒适是“造梦”的前置条件
找到致富“种子” 靠眼光和倔劲
人性化举措背后需要更多“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