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3日 星期四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人物也都是脊梁

——读报告文学集《行走的脊梁》

  ■文/ 麦父

  《行走的脊梁》,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徐锦庚最新出版的一本报告文学集,农民、工人、厨师、村干部、售票员、消防队员……在他的笔下,这些普通的“小人物”,鲜活、生动,他们身上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却都有着大大的情怀,你从这些小人物身上,能清晰地看到个体的力量,底层的力量,时代的力量。

  他们是家庭的脊梁。《行走的脊梁——泰山挑山工纪事》这篇报告文学,撷取了一组泰山挑夫的故事。1980年代,泰山旅游业兴起后,附近的村民陈广武也成了一名泰山挑夫,不要以为挑夫只是挑一些矿泉水方便面什么的上山,泰山建的缆车,直径三米重达两吨多的驱动轮,就是陈正武和其他几十个挑夫,硬是靠肩扛绳拉,一步步从山脚,搬运到南天门的,其艰难和危险,可想而知。比驱动轮更庞大的索道液压缸,长九米半,重四吨,也是他们150名汉子,光着脊梁,愣是扛的扛,拉的拉,抬的抬,搬运上山。他也由此落下病根,再也不能承重,但他自豪的是,自己直到76岁了,还能“自食其力”。

  你可能无法想象,在泰山挑夫中,还有一支女子挑山工,范英荣父亲曾是银行行长,因酒后突发疾病而亡,留下母亲领着三个无助的孩子,范英荣的童年是苦难的,十几岁,就和村里的另外四位姑娘一起,成了泰山女挑夫,每天挑着六七十斤的重担,爬六七千级台阶,送到山顶。还有老梁,只有一个残臂,走路都摇摇晃晃,却是泰山之上,唯一的“无臂挑山工”,为了能多挣一点钱,最多的时候,他一次挑90公斤上山。这些泰山挑夫,大多是附近的村民,为了养家糊口,为了孩子能上学,为了生活能慢慢地好起来,他们成了泰山挑夫,每天“两腿筛糠,如坠重铅,胸似撞鹿,气如牛喘,牙呲眼突,腰塌力竭”,生活艰辛而危险,但他们是家庭的脊梁,是亲人的依靠。

  他们也是单位的脊梁。《“懒汉”治村》讲的是开化县东吭口村村支书徐樟顺的治村故事。懒汉可不懒,23岁就当上了村火腿厂厂长,30岁,揽工程,办公司,成了村里的首富、能人。能人可不能光顾着自己致富,镇书记找到他,希望他能帮助贫穷的东吭村重振雄风,带领村民一起脱贫致富。“懒汉”村主任,带领上千村民,开启了东吭村的脱贫之旅。安装路灯,建垃圾箱,拓宽村道,户户通,乡村道路绿化,给水库清淤,搭戏台,农民书屋……当然,也少不了办工厂,开公司,搞旅游,搞生态农业,十几年来,东吭村大变样:村里的欠债还清了,固定资产从空壳变成了700多万,办了两个厂,解决了100多名妇女就业。

  徐锦庚在采访手记里写道,“能人有能量,还得有激情,愿意报效家乡,甘为乡亲奉献”,“懒汉”徐樟顺就是这样既有能量,又有激情,甘愿为改变和建设家乡而奉献的人。这样的人,不正是一个村、一个单位、一个集体的脊梁吗?在这本报告文学集中,类似徐樟顺的人物还有很多,“百姓厨神”程安国、山东省第三轮省派的第一书记们、援藏博士马新民夫妻等等。

  他们更是社会的脊梁。《一个村庄的抗战》讲述的是1941年的“莒南渊子崖保卫战”故事,这一战,渊子崖村被日军杀害的村民140多人,但英勇的渊子崖村民也杀敌150多人,感天动地。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史上,渊子崖村保卫战可能只是一场不怎么起眼的御敌之战,但正是这些不屈的村民,正是无数仁人志士的英勇抗争,才有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最后胜利,他们是民族的脊梁,社会的脊梁,时代的脊梁。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仍然需要渊子崖精神。诚如作者所言:“中国需要渊子崖。”“中国人需要血性。”这本书所收录的20篇报告文学,是时代的一个个缩影,写的是小人物,抒的是大情怀,立的是大格局。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路上,正是亿万普通劳动者,汇聚成坚实可靠、气势磅礴的巨大力量,推动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向这些行走的脊梁致敬,就是致敬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经济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天下
   第07版:文化 悦读
   第08版:广告
金山村文化员王丽华 托起家乡文艺范儿
《村庄令》里催人泪下的广阔人生
小人物也都是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