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坚毅
李利桥是如今罗幕村仅存的几位还在捕鱼的渔民。利桥瘦长的个子,黝黑的脸庞,是常年风吹日晒的标配。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但捕鱼却是一把好手。几十年来,他一直在钱塘江、浦阳江和富春江里捕捞,捕鱼是他一生的喜好,也是养家糊口的营生。
利桥的捕鱼大多数在夜间进行的。吃过晚饭,他便踏着暮色,挑着渔网出发了。他的家距离浦阳江只有不到一里地,每次出江,他都是步行到江边,然后跳上船,随着一阵轻烟,他驾着机械船驶向江中,然后消失在茫茫黑夜。
为什么利桥他们捕鱼要选择夜间呢,一方面夜间鱼儿喜欢集聚,捕鱼收获比较大,另一方面是七八月份的时候,太阳底下,基本上是烧烤模式,烈日当头,一般人躲在空调下都连连喊热,这样的时节捕鱼真是吃不消。而且疲劳过度,饭也吃不好,中午的饭都是早上带去的冷饭头,又干又硬,难以下咽,经年累月,对身体也不是很好。因此到后来,他基本上都喜欢在夜间捕鱼。
捕鱼是一项很辛苦的活,不管风霜雨雪,不管酷暑寒冬,他都要出门去捕鱼的。尤其是四到六月有三个月的禁渔期,所以一旦开渔,他就没日没夜地在江面上奔波……
利桥是我的初中同学,一个同学的身份,使我们之间拉近了距离。记得小时候读书的时候,他也是常常缺课,三天读书,两天撒网,一星期总有几天要跟着父亲去捕鱼。他的捕鱼技术也
是父亲传授的。十五岁那年,他初中毕业,便正式投入了捕鱼的行列。算起来,他已经有四十七年的“工龄”了。他说他要是在国家单位工作的话,这样的工龄有很高的养老金了。他冲我笑笑,言语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苦涩。
在江里捕鱼可是一门技术活,需要脑子灵、反应快、身体壮、手段好、经验足,当然这个技术活也没哪个部门承认,但没有过硬的手段,你是吃不了这碗饭的。
那个时候,为了能够把渔网抛撒得大而远一些,他每天坚持训练。由于捕鱼这门技术活要在江面上完成,而江面上风高浪急,他们脚下的那条“两头尖”是狭而长,两个人在上面,一个抛网,一个划桨,一旦不平衡,便会掉进水里,当然他们都是水性比较好的,但如果真的掉到冰冷的江里,也是吃不消的,弄不好便会感冒发烧的。因此,在船上掌握平衡的技术是相当重要的。为了让自己熟练平衡功夫,利桥那个时候每天在道地上或后门的池塘里进行训练——他找来几个酒坛子立在地面上,人踩在酒坛上撒网,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后,人就能够很平稳地站在小船上撒网了。
他的渔网直径有四五米,以前是自己织的渔网,渔网底端上装有“锡柱”,主要增加渔网在水底的沉力。一张渔网往往有十六七斤重。渔网到一定的时候,还要用猪血“酱”一下,这样才能经久耐用。
一般人在江里,能够站在那条小船上已经很不错了,而在船上撒网,要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弧形转圈,才能把网抛撒得又远又大,其难度可想而知。 当然捕鱼更需要经验。“捕鱼有季节性,几时有鱼,有些什么鱼,哪里鱼多,这些都是不用别人告诉的,每个渔民都有自己的判断法,时间一到,自然就知道了。”李利桥笑着说。他在江里捕的鱼除了包头、鲤鱼、鲫鱼、白条、鲚鱼、螃蟹、河虾,还有江鳗、黄尾巴、船丁、鲥鱼、桂鱼等比较稀有的鱼儿,拿到市场上也是十分行俏。
以前的时候,捕鱼需要两个人完成,一个人船头抛网,一个人后梢划桨。利桥的搭档以前是他老爸,后来是他老婆,传承了几十年。
利桥还热心参与文化活动,记得有一次,镇里为了拍摄渔浦文化,要弄几条船来进行视频拍摄,于是我叫了利桥他们几个小伙伴来,他们一早就过来了。三四条船在电视台工作人员的调度下,十分敬业,撒网、划船,而且为了让夕阳下有效果,还要他们等了好长一会,本来他说要去出船了,结果却是没有去,为此也没有一句怨言,默默无闻地配合我们做好了拍摄工作。耽误了捕鱼,他们也没有多说,利桥就是这样口讷心善、不会多说的老实人。
现在,由于在船上装了机械设施,所以他一个人一条船也可捕鱼了,而且他老婆由于长年在水上,患了不少病,也不适宜下江去了,因此现在只是利桥一个人去捕鱼。但这样,他老婆是十分牵挂了。毕竟,每天天黑时分出门,到天亮时分回家,这一个夜里,每时每刻,都让家里的女人不放心。每当他出门后,他老婆心里就一直记挂着他,真到他回来才放下了心。他女人说利桥过了退休的年龄,要是企业里早退休了,享受晚年生活了。但利桥想,现在的年龄其实也是捕鱼的最好时刻,再干几年,收手也不迟。而且现在捕鱼也比以前轻松了这么多,再做几年也是可以的。他对我笑笑说,现在要是不干,也有点闲不住的,他总是很乐观的一副态度,也带着人生的满足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