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0日 星期一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化“千万工程”实践 绘就城乡共融图景

“新想柿成2023”——临浦镇第六届梅里方顶柿子节红火袭来

  ■文/记者 何可人  通讯员  李娴   图片由临浦镇提供

  秋来冬去万物休,唯有柿树挂灯笼。11月17日,临浦镇第六届梅里方顶柿子节在横一村“如意山房”火红开幕。

  区委常委、临浦镇党委书记陈龙宁致辞,副区长王润东出席。

  区镇领导、嘉宾和当地群众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年一度的乡村盛事。

  本届柿子节以“新想柿成2023”为主题,寓意着临浦镇在深化“千万工程”实践进程中的新变化、新成就。

  确实,近年来,这颗小小红柿子映红了乡村的生态发展之路,成为了致富的“金柿子”。在这片土地上,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甜,乡村振兴的美丽蓝图正在变成加快发展的现实图景。

  聚“柿”凝力  激活力

  这厢,音乐派对、创意市集,丰富多彩的互动环节让人目不暇接;那厢,横一村结合临浦非遗名录等民俗文化打造的“古装打卡古柿林”等特色展示交流活动,吸引不少游客体验,流连忘返……

  下午2点半,本届柿子节在横一村“秋日限定”旅游路线体验回顾中拉开序幕,让来宾们感受到了临浦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底蕴。

  整个开幕式,简约却不简单,可谓是干货十足,创新满满:杭州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示范园项目、临浦镇乡土生活亲历区项目、“横一·大野之乐”影视文创未来乡村项目、网易云音乐“近地之声”驻地计划项目四大创新项目一一发布,成为本届柿子节的“重头戏”。

  杭州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示范园项目,旨在通过工业与农业的产业融合,用自动控制、植物照明、物联网、现代农业种植、植物营养学等现代技术手段,赋能传统农业,为村级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临浦镇乡土生活亲历区项目,以临浦镇创建未来乡村组团振兴示范带为契机,以横一村未来大地为基础,从地域、产业链、管理平台、数字化等多个维度延伸拓展到横二村、浦南村,着力打造成为杭州大都市近郊有品位的乡土生活亲历区,给都市人提供拥抱自然、聊解乡愁的空间。

  “横一·大野之乐”影视文创未来乡村项目,以艺术介入乡村建设,重塑空间和主体功能,赋予乡村文化建设新动能,同时赋能“萧山未来大地”品牌培育,拓展亲子活动、研学旅游、休闲观光、文化创意、农事体验、养生度假及户外运动等功能,打造共享美好生活的和美乡村。

  网易云音乐“近地之声”驻地计划项目,旨在助力乡村振兴,以打造“音乐+文旅+孵化”的特色IP,进一步推动横一村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也为临浦的音乐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力量。同时,网易云音乐还将为当地的音乐人才提供更多的展示和推广机会。

  一张张蓝图绘就,一幅幅田园致富的生动图景在人们眼前徐徐铺展开来。从一只“柿子”出发,横一村聚“柿”凝力,美丽经济探索之路正越走越宽广。

  人借好“柿”  富口袋

  树上火柿飘香,树下游人如织。听着一个个创新项目的介绍,望着眼前热闹的乡村景象,横一村党委委员倪国栋的内心不由地感慨万分:没想到,一只小小的柿子,能让村子有了如今的面貌。

  倪国栋生于1985年,是土生土长的横一村梅里自然村人,在村里举办第二届柿子节那会儿进了村委,分管村里的农业工作。在他的记忆中,从前的梅里,家家户户都种柿子树,最多的时候,有2000多棵。其中的一片古柿林,种有1500多棵柿子树,树龄普遍在百年以上,最老的至今已有600余年。

  “到了收获的季节,村民们挑着一两百斤重的柿子,凌晨一两点钟就出发赶去杭州城里售卖。一斤柿子卖6到8毛钱左右,直到卖光了回到家中,常常已到了深夜,赚的都是辛苦钱。”倪国栋回忆说,由于柿子的季节性强,售价低,效益不景气,渐渐地,不少村民只得选择外出务工。

  在那个年代,横一村集体营收只有三四十万元,是个欠发达村。眼看祖辈传下来的种柿子的行当渐渐被人淡忘,集体经济怎么搞?横一村决定先“挖潜”:从柿子找到突破口,打响传承600余年的方顶柿品牌文化,开启美丽经济探索之路。

  2018年10月,横一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举办了首届梅里方顶柿丰收节。没想到,小村落一下子引来游客1万多人次,一天销出的柿子约有5000公斤。更重要的是,人们发现,游客买到的并不只是柿子,还有看到横一村美景时的好心情。

  让柿子树换一种“活法”,变“卖柿子”为“卖风景”,这个思路一下子为横一村打开了新天地。从此后,一边,村民们将古柿林的柿子树交给村集体集中经营管理,到了年底可以拿到分红。另一边,依托古柿树的好风景,因地制宜引入其他业态,通过每年举办柿子节为乡村引流,家家户户自产自销的农产品也搭上了“顺风车”,有了更广的销路。

  “现在再也不用挑到很远的地方去卖柿子了,家门口就有生意做。”正在古柿林里摆摊的51岁村民戚碧女满脸笑容,摊位前的顾客络绎不绝。一会儿功夫,20块钱一篮的柿子被挑去了四五篮。还有游客拿着戚阿姨的柿子凹造型拍抖音,凹完也不忘带走一篮捧捧场。

  除了柿子,戚阿姨把自家的鸡蛋、柚子都摆到了摊位上。“只要家里‘变’得出来的东西都可以拿来卖。”从今年9月30日开始,戚阿姨几乎天天出摊,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有2000多块钱的收入。“人多啊,双休日这条路上都是人挤人。柿子节办办真好啊!零花钞票都有了!”戚阿姨乐呵呵笑个不停。

  自从有了柿子节,每年柿子收获后的两个月左右时间里,便成了横一村村民们富口袋的“黄金期”。“从以往来看,这两个月下来,村里老百姓卖卖柿子的总收入可以达到两三百万元,平均每户人家算下来也有四五万元。”倪国栋说,据他所知,今年卖得好的几户,一天的收入就有四五千元。“让村民们的口袋鼓起来,这正是我们办柿子节的初衷。”

  点“柿”成金   奔共富

  柿子在,游客在,老百姓的生意就可以一直做下去。每年,横一村都努力让柿子在树上挂得久一些。只不过,柿子总归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如何才能一年四季都抓牢“农文旅”这只金饭碗?

  尝到“柿子”甜头的横一村,除了“卖风景”,还开始了“卖体验”“卖产业”。小小的“柿子”发挥的作用,就像一颗丢入湖面的石子产生的涟漪,绵延不绝。

  粮食增收有限,那么就提前引入专业村庄运营团队,以山水林田湖村为基本要素,探索形成“农业+生产”“农业+旅游”“农业+研学”“农业+体育”“农业+创业”的价值叠加,从“卖粮食”到“卖体验”。

  特产有季节性,那么就大力发展农文旅融合第三产业,把围墙降下来、把庭院透出来,将环境优美、空间多元的农家小院打造成乡创载体,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了家门口致富,从“卖产品”到“卖产业”……

  除此之外,村口建起了集游客中心、农产品展销中心、乡村智慧管理中心于一体的萧山区首家乡村综合体“如意山房”,还有共富故“柿”馆等一批围绕“绿色+农文旅”的项目落地生根。

  眼看村里的百年古柿林招引来咖啡服务,村里养鸭棚改造的咖啡馆成为网红打卡地,当专业文旅运营商接手村里的全域景区化运营,近20户农户向村里提出了开办民宿和餐厅的申请,他们都要尝一尝农文旅融合发展带来的甜头。

  如今,横一村里大大小小的餐厅已经开出了20余家,民宿也开了4家。游客们来到横一村,不光能游起来,吃起来,还能“留下来”。

  走在横一村,村道上不时穿梭着载满游客的观光车。据倪国栋介绍,近年来到横一村的游客来自全国各地,不久前就有内蒙古的游客专程过来打卡,而团队游也在持续升温,像最近这样的旺季,每天接待五六个团队是起码的。

  这些年,横一村还一直在深入发掘村庄的历史文化资源,重点修缮倪朝宾故居、梅里庙、郑旦庵等历史文化建筑,收集补遗“郑旦传说”“炝柿子”等非遗文化,举办“插秧节”等系列农事节庆活动,为村民谋划着更多新的增长点。

  2022年,横一村的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511.66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5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万元。

  对于“弯道超车”的横一村,村党委书记傅临产有自己的理解:“乡村振兴,目前我们还只达到2.0版本。环境美,我们做到1.0的版本,产业旺是2.0的版本,三产融合是3.0版本,4.0版本是把城市的资源引到乡村,5.0版本就是实现共同富裕,让横一村实现乡村环境美、人气旺、老百姓腰包鼓、品牌响。”

  红柿如灯,照亮共同富裕的康庄道路;乡村如画,绘就未来大地的美丽杰作。在横一村的示范下,临浦镇以横一村为首发地,联动横二村、浦南村,通过发挥“强村带弱村”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抱团发展的“乡村共富带”。如今的横二村,扎实推进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推动美丽乡村向未来乡村进阶;浦南村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底蕴,打造傅彬然纪念馆赋能乡村振兴……以横一村的发展,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临浦镇着力打造集“产学游享”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2.0版,“千万工程”让广袤的乡村催生更多蜕变,值得期待。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新想柿成2023”——临浦镇第六届梅里方顶柿子节红火袭来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深读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专题
   第06版:萧山记忆
   第07版:天下
   第08版:教育
深化“千万工程”实践 绘就城乡共融图景